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国家电网报》副刊韩小士老师为我的书写的序

(2008-11-06 09:15:55)
标签:

国家电网报

散文

无心花

李娟

西北

《国家电网报》 ( 2008-10-31 第7版) 

 

一溪流水一溪月
韩小士

 

  

http://epaper.sgnews.com.cn/res/1/20081031/99551225415226290.jpg
  韩小士,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任西北电力报副刊编辑、美术编辑。
http://epaper.sgnews.com.cn/res/1/20081031/251225415226306.jpg

  

    编副刊多年,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文学处女作往往是作者灵魂的真实告白。散文作品尤如此。

  十多年前的一天,收到一篇写在普通信纸上的散文来稿,笔迹极其工整,看得出作者是想宣泄藏在心底的一缕情感,并有驾驭文字的潜质。来稿附短函说,“给贵报投稿是因为对文学深深的痴迷和热爱。”文末署名李娟,是安康水电厂的一名普通职工。遂退回稿件,提出修改意见,鼓励说文字功底不错,稿子改好后用方格稿纸誊清再寄来。不久,这篇《无心花》刊发。李娟看到报纸,说,“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化作铅字。”两年之后,西北电力报联袂华北电力报和东北电力报,举办了一次号称“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的“三北文学大赛”,她的散文《落雪》获奖。按说这并不算什么可以载入史册的奖项,但对于痴迷文学的李娟,却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推动力,坚定了写下去的信念。一晃十多年过去,她的写作日渐成熟,创作风格逐步显现,其文字颇具女性特质,细密内敛,长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有很大的心灵空间。当然,她的大名也不仅见于我们这张企业报了。

  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检验作者是否具有良好阅读行为的试金石。李娟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这也许跟在师范附小教书的母亲有关。我私下里还揣度,爱好写作的人,生活环境清静的话,那是再好不过了。水电厂大都有这个优势,李娟所供职的这家坐落在陕南大山中的水电厂里,真的就有一个业余创作群体。如果说她当年写下《无心花》只是因了内心的疼痛,那么后来的写作行为就是一种常态的心灵诉说。2003年,她的散文《父亲的档案》与随笔《康桥寻梦》收入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集《十年回眸》中。翌年,中国电力作协吸收她为会员。接下来,她的随笔《花魂》在“全国电力职工文学作品比赛”中获奖……

  在接踵而来的收获面前,李娟感到了再上一个台阶的艰难。她细细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中感受生命的坚韧,领悟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那一年,她从小一起长大的表姐因病撒手人寰。李娟认真思考生命脆弱与短暂,写了《触摸春天》:“春天又来了,世间万物都以自己的方式起死回生,而我温柔如水的姐姐永不能重回。”她在《妹妹的笔记本》中写道:“在泪光里,我看见了你,在磨难中长大的妹妹。你像一只荆棘鸟,每一步行走都是疼痛和鲜血,每一步行走都忍着苦痛和泪水,可是,你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放弃对于生活的信念。”她写自己的孩子,母性的光辉显现无余:“第一次对着太阳、星辰、青草、飞鸟,甚至每一个细小的生命充满虔诚的敬意。我明白这是因为有你。”正是生命的启示让一个母亲变得内心丰盈,充满悲悯之心。之后,李娟在阅读中刻意关注鲁迅、沈从文、老舍、林徽因和伍尔夫、杜拉斯的文字,从中感受生命的终极意义,在先贤的话语中体味哀伤和欣喜,然后静默,再读书,在沉思之后不断书写。这种生存姿态看起来似乎孤独,但这是心灵得到充实之后的行为。李娟的文字和情感是向内的,曲折幽深,像受伤的蚌中存着一粒沙,在默痛中沁出心液,以此蕴蓄一颗珍珠的晶莹。

  散文易写难工。李娟的创作以散文为主,她信奉这样一句话: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像是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信一样。她把这个境界当成创作的最高要求,努力使自己的文字朴素真挚,贴心温暖。她在新浪网上开了博客,有人留言:“你写给亲人、朋友的诗意盎然的话语,让我随着那样的故事而慢慢进入到人性最安静和温暖的一角。”坦率地说,李娟的写作过程一直很“慢”,她似乎总在寻索一条回归心灵的小径。她将文字养在心里,让它们在盈盈心田的滋润下,清香而馥郁。也许因了生于古长安、长在汉江畔,不同的山水赋予李娟北国的直率与南方的灵秀,地理坐标在不经意间给予她写作的营养,使她有了文化人应有的守望和静修。在《风拂竹海》中,她这样解读宋庆龄:“我一直觉得,她的身上有一种东方女子含蓄而典雅的美。她的美与温和,又独具一种柔韧的力量。那样的力量,是涓涓细流,从山谷中无声漫来。那样的爱,更是一种力量,如山崖上晶莹的水滴,能滴水石穿。”这段文字让人感到,作者自小习读过的文学典籍仿佛株株绿竹,成为支撑创作的学养之木。她在写作时充满品尝时光味道的快意,十三代古都所赋予的生命胎记,让她自觉地于时下的喧嚣之外保持淡定与从容。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清傲冷寂,恰恰是她独具的一种文字手语。

  李娟的文字像是一杯明亮透彻的陕南“午子仙毫”,读之如品茗,清淡而隽永。而她本人则像是秦巴山间一道小小的清溪,水流不大,却于潺潺汩汩之间往江河大海的方向奔流着,昼夜不舍,从不言弃。有诗人说:“林间有两条岔开的小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于是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景象。”李娟选择的正是这条崎岖小路,她播撒汗水和热爱,也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与欣喜。现在,她的第一部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要出版了,作为她的“首任编辑”,写下这些文字,算是对她创作历程的一个简单回顾吧。

  

《国家电网报》 ( 2008-10-31 第7版 )

 

 

 

http://epaper.sgnews.com.cn/tplimg/gwb01_10.gif    
 
        http://epaper.sgnews.com.cn/page/1/2008-10-31/7/49201225415225900.jpg
 
 

http://epaper.sgnews.com.cn/tplimg/gwbsindex_05_01.gif
本站所有内容属国家电网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国家电网报社版权所有国家电网报社总编室制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京站西街19号汇置通大厦 邮政编码:100005
京ICP备06027260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