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溪流水一溪月
韩小士
编报纸副刊15年来,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文学处女作往往是作者自己灵魂的真实告白。散文作品尤如此。
那年一个春日,收到一篇写在普通信纸上的散文来稿,署名李娟,是安康水电厂的一名普通职工。她的笔迹极其工整认真,不由细细读过,看得出来她是想抒发或者说是想宣泄藏在心底深处的一些东西,能感觉她驾驭文字表达情感的潜质。来稿附有一封短信,说“给贵报投稿是因为对文学深深的痴迷和热爱”。那一年李娟二十出头,青春艳如桃李,爱情无奈而忧伤,字里行间溢满那个年龄段常见的哀愁和感伤。她说,唯有文字可以留住时光匆匆的脚步,留住心灵深处的划痕。于是,退回稿件并提出修改意见,鼓励她,生活的磨难原本就是一种财富,你文字功力不错,稿子改好后用方格稿纸誊清再寄来。不久,这篇《无心花》刊发。李娟看到报纸,说“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化作铅字”。两年之后,我们报纸联袂华北电力报和东北电力报,举办了一次号称“覆盖了大半个中国”的“三北文学大赛”,李娟的散文《落雪》获优秀奖。按说这不算什么可以载入史册的奖项,但对于痴迷文学的她,却仿佛是一股不可小觑的推动力,愈发坚定了写下去的信念。一晃十多年过去,她的写作日渐成熟,创作风格逐步显现,文字颇具女性特点,细密内敛,长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有很大的心灵空间。当然,现在她的大名也不仅见于我们这张行业报了。
写作其实也是检验作者是否具有良好阅读行为的一个过程。读李娟稿件时,可以看出她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如《随想录》、《傅雷家书》、《萧红全集》、《凡高传》、《张爱玲全集》等等。后来见到她,在谈话中印证了这一点。她工作之余的时间大多沉浸在书海之中,这也许跟她有一个在师范附小教书的母亲有关。我在私下里还有一个揣度,一个爱好写作的人,如果生活与工作环境能清静一点的话,那是再好不过了。水电厂大都有这个优势,我不能设想李娟要是工作于繁华闹市,还能不能坚持写作到今天。实际上,她所供职的这家坐落在陕南大山中的水电厂里,真的就有一个业余创作群体呢。如果说李娟当年写作《无心花》,只是因为内心的疼痛才拿起了笔,那么,她后来的写作行为就是一种常态的心灵诉说,也是对精神高地的执著坚守。2003年,她的散文《父亲的档案》与随笔《康桥寻梦》收入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集《十年回眸》中,播撒在她心田上的文学种子,带着梦想又绽开一朵小花。翌年,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吸收她为会员。接下来,她的随笔《花魂》在“全国电力职工文学作品比赛”中获奖……
在接踵而来的收获与荣誉面前,李娟没有止步,却感到了再上一个台阶的艰难。她细细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这个身残志坚的作家身上感受生命的坚韧,领悟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也是事有凑巧,那一年,她回古城西安看望病重的表姐,她们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可是病魔无情,刚过而立之年的姐姐还是撒手人寰。面对残酷的现实,李娟认真思考生命的无奈与脆弱、短暂与永恒。而后写了《触摸春天》:“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春天又来了,世间万物都以自己的方式起死回生,精灵般在春光明媚的季节漫天飞舞,而我温柔如水的姐姐永不能重回。可是回首那些生命里的春天,我青涩孤独的年少时光因为有你相伴而变得光彩四溢,刻骨铭心。”同时,她在那些日子多次写自己的孩子,母性的光辉显现无余:“第一次对着太阳、星辰、青草、飞鸟,甚至每一个细小的生命充满虔诚的敬意。我明白这是因为有你。面对你,我举止优雅、心灵纯洁。因为你,我变得宽容、豁达、心怀感激,是你让我珍视世间每一个美好的生命。”正是生命的启示让一个母亲变得坚强,忍耐,内心丰盈,充满悲悯之心。
之后,李娟在阅读中刻意关注鲁迅、沈从文、老舍、林徽因、徐志摩和伍尔夫、杜拉斯的文字,从中感受生命的终极意义。无论疼痛的,哀伤的,欣喜的,她一一在先贤的话语中体味品尝。然后静默,再读书,在沉思之后不断书写。这种生存姿态看起来似乎孤独,但这种孤独不是空寂虚弱的表征,而是心灵得到充实之后的行为方式。李娟说,这样阅读写作,有一种与灵魂共舞的欢愉。她的目光、文字和情感是向内的,曲折而幽深。像是受伤的蚌壳里存着一粒沙,在默痛中沁出心液,以此蕴蓄一颗珍珠的晶莹。
散文易写难工。李娟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她信奉这样一句话: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信一样。李娟把这个境界看成散文创作最初和最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的文字朴素真挚,贴心温暖。她在新浪上开了博客,《一个人的丽江》被文学刊物《红豆》选用,一些篇什被国家电网报刊发。前不久,华北电力报的副刊编辑看过她的博客后也电话约稿。但李娟知道,网络写作缺少对文字的尊重,而多了随意和率性。所以她不把博客当成“网络日记”,以一贯之地认真敲出每一个字。因之有人留言:“你写给亲人、朋友的诗意盎然的话语,让我随着那样的故事而慢慢进入到人性最安静和温暖的一角。”坦率地说,李娟的写作过程一直很慢,她似乎一直在探索着一条回归了自己,让心灵安宁、安然的小径。因为她是一个将文字养在心里的人,愿意让文字在盈盈心田的滋润下,清香而馥郁。她的散文讲述着不同的生活片段,有时光的痕迹和爱情的忧郁,也有友谊的玫瑰和亲情的温暖。在《妹妹的笔记本》中,她写道:“在泪光里,我看见了你,在磨难中长大的妹妹,我月亮一般的妹妹。你像一只荆棘鸟,每一步行走都是疼痛和鲜血,每一步行走都忍着苦痛和泪水,可是,你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放弃对于生活的信念。”也许因了出生于长安而成长在汉江畔,不同的山水赋予她北国的直率与南方的灵秀,地理坐标的诗性景观在不经意间给予了她写作的营养和审美的感觉。她的文字遂有了山水画的水墨线条,有了古代文人的守望和静修。在《风拂竹海》中,她这样解读宋庆龄:“我一直觉得,她的身上有一种东方女子含蓄而典雅的美。她的美与温和,又独具一种柔韧的力量。那样的力量,是涓涓细流,从山谷中无声漫来。那样的爱,更是一种力量,如山崖上晶莹的水滴,能滴水石穿。”这一段文字让人感到,作者自小习读过的古典文学典籍仿佛成为株株绿竹,成为支撑自己的学养之木。而大量涉猎近当代名著,又使她在写作时充满品尝时光味道的快意。也许,十三代古都赋予的生命胎记,让她自觉地于时下的喧嚣之外保持淡定与从容。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清傲冷寂,恰恰是她独具的一种文字手语。
李娟的文字像是一杯明亮透彻的陕南“午子仙毫”,读之如品茗,清淡而隽永。而她本人则像是秦巴山间一道小小的清溪,水流不大,却于潺潺汩汩之间往江河大海的方向奔流着,昼夜不舍,从不言弃。有诗人说:“林间有两条岔开的小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于是就有的完全不同的景象”。李娟选择的正是这样崎岖的小路,她一路播撒汗水和热爱,也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与欣喜。现在,她的第一册文学作品集《品尝时光的味道》要出版了。写下这些文字,算是对她15年创作历程的一个简单写照,并以此聊以为序吧。
作者系《西北电力报》资深编辑
2008年5月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