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包身工夏衍语文课本芦柴棒 |
分类: 评论 |
语文课本大改革,鲁迅走了,金庸来了,我说不上是高兴还是不爽,总觉得把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革掉总归是好的,可是,我们在青葱岁月里学过的那些感人至深的篇章,就这样和教科书失之交臂了么?现在的小孩子再也不学我们学过的文章?那将形成真正的代沟,出现交流的断层。
不再出现在教科书里的文章有好几十篇,其中许多都是我所喜欢的,如《狂人日记》、《小桔灯》等,可是印象最深的偏偏是那篇和我的生活看上去没什么交集的〈包身工〉。记得学夏衍的包身工的时候,是在高中,老师讲课的时候,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空气中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作者用貌似轻松的笔触讲述了血一般的事实。是呀,芦柴棒的身体瘦得摸了会做恶梦、女工们已经丧失了起码的羞耻感,在别人头上不到一尺的地方很响地小便、工头被称为拿摩温,会拿凉水给人“治病”。。。。。。这些事情听起来多么新奇多么有趣,可是,又是那么的血淋淋。如果,让我们处于这样的环境,恐怕一分钟也呆不下去。
可是,难道这些包身工们便合该折辱?所谓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坐在课堂里的我们,如果沦落到这样的境地,被迫住在毫无隐私可言,天天被榨干最后一滴血汗的强化劳动,我们也会变得跟她们一样的,说不定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的外资厂里的工厂妹其实跟包身工们境遇有点类似,都是吃不好(食堂里的饮食仿如猪食)、睡不好(住在十多二十人一间集体宿舍里)、劳动强度极大(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只是程度略有不同而已。如果说包身工们是被迫的话,那么,现在的工厂妹便是自愿的,还自愿超时工作---因为那一点点可怜的远未达到劳动局规定的加班费的缘故。
资本社会,以财为本。厂商要降低劳动成本,务求达到最高利润,这是放诸海内而皆准的。中国本土的小企业有过之而无不及,象那个黑煤窑,工人的境地比包身工还要凄惨。由是观之,包身工一文并未与社会脱节,相反,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语文课本积极改革的同时,仿佛不用“与时俱进”得太彻底,把一些貌似过时,实则新旧同理的文章给急急忙忙地革掉。
纵观现时同一题材的文章,个人认为,还没有哪一篇写得比《包身工》好-----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的缘故。报告文学其实并不容易写,写得太生动了容易流于轻佻,使人产生不信任感,太写实了便容易流于枯燥,《包身工》有理有据,真实生动,夏衍拿捏得恰到好处。
记得中学时我相当的瘦,一米六八的个子只有九十多斤,头倒是挺大的,老师讲《包身工》的时候,讲到芦柴棒,尤其是讲到: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用手去接触她的身体:“让她揩点油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恶梦!”的时候,全班同学的头有意无意地向我这边转来,无数双眼睛往我这边瞟来的时候,我恨不得立马人间蒸发。
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对这篇文章印象特别深刻。当时被全班同学隐隐约约视为芦柴棒的化身,多少有点尴尬,但也许我委实是个笑神经特别发达的人,倒没觉得非常难堪,反而自己都觉得有点好笑,包身工一文讲了不只一节课,到第二节课的时候,每讲到相关内容,我便也不由自主地跟同学们一起笑起来。
其实,中学语文课本,除了让我们学到语文知识外,更多时候,发挥的是怀旧的作用。在学也学过了,高考也考过了,课文已成往事,考试只付笑谈的时候,剩下的,也就是回忆少年时代的美好时光。
中学语文课本这么多年来并没有大的改变,基本上是一样的,这使我们跟年长我们很多或比我们小的人都有共同语言,尤其是在一些论坛里。一讲到某些课文片断的时候,大家都发出会心的微笑,从六十年代人到七十年代人再到八十年代人,都有共鸣。这些课文,薰陶了整整三代人哪。如今说撤就撤了,那么,我们跟九十后后们就将无法交集,那时候,阻隔我们和九十后后们交流的将不是火星文,而是火星里也找不到的中学课文。
锐意革新中学语文课本其实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相关部门不会因为图省事而对孩子们的教科书不闻不问,至少是关心中学生,希望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教材。有些中学语文课文也实在是陈腔滥调得厉害,急需撤换。但是以往的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文章是很好的,也并没有想象中的过时。我看到,被撤换的多是几十年前当红作者的文章,也许主办者认为那时名家们写的文章一定过时吧,但其实不能这么看。一是那时候的作者多数文字功底了得,二是有些文章的内容其实古今同理,就象人性,两千年前和现在并没有不同一样。我认为,撤换文章可以,但是,请三思。如果换上去的文章还不如原来文章更有力量更有意义的话,那又何必舍旧换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