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海门日报》

标签:
海门日报幸福唠叨人生驿站情感 |
分类: 散文随笔 |
|
|||
人生驿站
李付春/文 一看到“唠叨”二字,你就心烦难耐,这也好像是人们的一个“通病”吧!何谓“唠叨”?没有查词典,我猜想它应该是对听者来说,似乎无关紧要,但对“唠叨”者来讲,则是重中之重的事,要不为什么把一句话重复N遍呢?
这些“唠叨”,其实是人们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可是,当你坐下来,平心静气得想一想,都是什么人给你“唠叨”?他们为什么要对你“唠叨”?这时,你才觉得,“唠叨” 最早的“唠叨”来源于自己的长辈。孩童时,不厌其烦地听爷爷奶奶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可能你不耐烦地说:“我知道啦!”或者“你烦不烦啊!”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依然如故,对你“唠叨”个不停,好像他们得了严重的“健忘症”似的。 上学时,爷爷奶奶或者是爸爸妈妈,把我送进学校大门。按说,学校里有老师,他(她)送我进入校门就该离去。可是,他(她)非要把我送到教室,再三嘱咐下班不要打闹,放学不要乱跑。除此之外,还把自己的“唠叨”再说给老师听,好像我是一个小傻瓜,什么都不懂。
等我上了中学,来回要骑自行车,不需要他(她)去送我上学。在我出门时,他们依然千叮咛、万嘱咐地“唠叨”起来没个完,什么“骑车一定走右边”、 在校园里读书,遇着“唠叨”起来像个老太婆的班主任徐老师。虽然他血气方刚,风华正茂,年年被评为模范班主任。当时我就纳闷儿,我们同学们都是十四五岁的人了,你还唠叨个啥啊!吃喝拉撒,他什么都管,把我们当成三岁的小孩。有次,我成绩考得不理想,他把我叫到办公室,几句话就点到我的“七寸”上。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多亏了他的唠叨。 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由于专业对口,工作上得心应手。领导进课堂来“督查”,自我感觉讲得还好,同学们在课堂上也很活跃。可是,当课后座谈时,领导“唠叨”起来没个完,把我的讲课说得一无是处。谁让人家是“婆婆”呢?不愿意听也得硬着头皮听。20年后,我成为一名高级中学教师,回过头来想想,还真得益于他的那些“唠叨”。 工作两年后,我结婚生子。人们不是说结婚就像进围城吗?我算上了“贼船”。自从结婚以后,老婆大人就在枕边往我耳朵里灌风,你听也得听,不愿意听也得听。睡觉前要刷牙洗脚,否则,不让上床。睡觉时,我喜欢高枕无忧,她说会落下颈椎病。“唠叨”烦了,我真想到围城外边睡。吃饭时,按说不该说话,她却“唠叨”起来没个完,说什么吃饭太快容易消化不良,吃饭太饱消化不好。多年后,我之所以身体健壮,这都是妻子多年“唠叨”出来的成果。 一听见“唠叨”,就心烦意乱。可是,在这些“唠叨”中,我读懂了儿时老人的关怀,因为当我做了父亲以后,才知道老人的“唠叨”会“遗传”。这些“唠叨”中,有恩师的谆谆教诲,领导同事的帮助,妻儿的爱护。这些唠叨,是关爱的叮嘱、亲情的呵护,是一种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