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我们鲁西北平原上几乎每个村庄都种有大片的地瓜,也叫红薯。
因为这东西产量高、好伺候,不用大水大肥,贫瘠的薄地一样生长得很好。在那个年代,它是我们农民的救命“粮”。
地瓜收成以后都存放在地瓜窖里,我们家乡叫地瓜窨子,一般深度在3至5米,直径在90公分左右。挖地瓜窖可不是一个人的活,首先选址要离开房根和地势高的地方。需要有人在下面挖土,上面有人用绳索把筐土提上来,怎么也要3天多,一般使用三五年时间。要是梅雨季节赶上大雨,那地瓜窖可能就报废了。
挖到1米多的时候,就开始在窖壁上凿“脚凳”,用于上下攀登使用。
挖到一定深度以后,就在底部不同的方向往周围开凿一两个大洞,很像地道战的样子。可我们家的地瓜窖不是那么四通八达,它就只有来回进出的那么一个通道。
等到把秋庄稼收完种上小麦后,人们才开始刨地瓜,因为只有到霜降以后,地瓜才停止生长。入窖的地瓜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有伤口破皮的不能贮藏,只能留下当时食用,否则不久就会烂成泥巴。
地瓜选好以后就直接运送到地瓜窖旁边,还要准备足够的干燥沙土。先在地瓜窖的大洞地面上铺一层沙土,精选后的地瓜用篮子、筐子盛着,小心轻放,用绳索送进地窖。放满一批后,在上面均匀地撒上一层干燥的沙土,再接着放另一批地瓜。一家人够吃一冬天的几千斤地瓜就是这样存放在里面的,这地瓜窖俨然成了我家的恒温“粮”库。
我们家的地瓜窖在不同方向有大中小3个“仓库”。粮食当然是不能往里放的,即使这样还招老鼠呢!大洞非地瓜莫属,中等洞里存放冬天吃的萝卜、白菜等,小洞用沙土埋葱。因为那个时候,农村老百姓是不赶集买菜的。
下窖取“粮”拿菜这活儿一般都让我承包了,两个妹妹胆小,父母自然是不会让她们下去的,一般是三两天下窖一次。
中午放学回家,书包还没有放下,父亲就喊我下窖拿地瓜,我就跟拿着竹蓝的父亲一块来到南院。掀开3层玉米秸就漏出窖口,脚蹬窖壁两边的脚蹬窝,两手扶窖壁,凭感觉下到里面,摸到地瓜就放进用绳索递下的竹蓝里。等拿完了,下面好像也亮堂了许多。
我有时候带着火柴下去,点燃早先放在大洞墙壁上小坑里的煤油灯,但不常用,一是在那个煤油昂贵紧缺的时代,父母是不会让我作践钱玩儿的;二是煤油灯亮一会儿就自然熄灭,才上小学的我也更不知道是下面的氧气少的缘故。
春节前后,大洞的地瓜几乎快要吃完(就是还有,春节后气温变暖,地瓜也要生病的),只剩下层厚厚的沙土。那也是我和小伙伴闹玩的好去处,前来走亲戚的小表弟来了,我就把藏在地窖里的苹果和面梨拿给他吃,他自然就愿意和我一块去地窖里,外面数九寒天,下面暖意融融,现在想起来,好不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