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孩子们失去的“天性”,让他们回归自然,才能找回孩子们的天真和烂漫。那么,孩子的天性是什么?就是玩。不让孩子们玩,就不是爱孩子。放暑假了,那就先让孩子玩好。
昨晚,去二弟家借东西,刚进大门,就听见屋内女高音在训斥孩子:“整天就知道玩、看电视,你看这次考试成绩,一塌糊涂!”里面还夹杂着男中音的训斥声,我知道他们又在批评孩子了。我进屋后对他们夫妻说,早些年我们这个年龄时谁批评过我们?不都是每天放学后满街乱窜?我们想看电视,那时有吗?
做了二十多年教育的工作,整天和孩子们打交道,亲眼目睹了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我却发现他们越来越不会玩了,不知道怎么玩耍才感到快乐,小小年纪都喊累。因此,当我见到弟弟两口子批评孩子时,我倒为孩子鸣不平,却赞成让孩子们去玩耍。因为,贪玩,是孩子们生来就所具有的天性。
是什么原因影响到孩子不会玩了?据我自己的观察认为,原因有三个:
一是学校的老师不让玩。现在的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在学校,孩子们所学的课程都是应付中、高考的内容,做不到全面发展。课堂上安排得紧紧的,课间10分钟也就是上趟厕所,别的活动几乎一律被取消。
二是家长不让玩。“你看×家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了,将来一定有出息!”这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禅。家长都是望子成龙心切,指望自己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因此就拼命地督导孩子去学习、去进步。孩子放学后背着书包刚进家门,就是赶紧做作业的催促声。孩子成绩略微有点差,赶紧花钱聘来家教进行辅导,放学后孩子好像又进了牢笼,根本没有时间出去玩耍。周日了,本该好好休息放松一下了吧,不行,还得被家长送去上了钢琴、围棋、绘画、英语、奥数或跆拳道等“兴趣”班,弄得孩子只有吃饭、睡觉的时间才算是“玩”。
三是没人陪孩子玩。记得我们童年的时候,一般家庭都是姊妹三四个,没有电视,照样玩得很快活:可以在院子里玩游戏、跳房子等,出门大街上一喊,小伙伴们就能凑齐一个排,捉迷藏、过家家、玩泥巴等无所不做,一直玩到天黑地暗、家家掌灯,也少有家长来喊找。而今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出门玩家长不放心。只有在家与爷爷奶奶玩,只有与父母给买的玩具玩。曾见一则新闻说有个孩子与老人在家待久了,言谈举止酷似老人的样子。
有个教育专业人士分析说,如今玩具多了,科技含量也高了,孩子们玩的东西和玩的方式越来越智能化、私人化,传统游戏很多被淘汰了,孩子们户外集体活动越来越少,体质越来越差,同时因为很少接触外面的小朋友,性格越来越孤僻,缺乏团队精神,时常体现出自私的一面。笔者疑惑,这样能培育出正常、健康、快乐的孩子?
玩,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必不可少。孩子不会玩,不知道玩什么,主要是应试教育、升学就业压力、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长的过度担心、学校出于安全管理的限制等等。长此下去,孩子们玩的天性受到压制、玩的权利被剥夺,会引起很多生理和心理问题,如近视、忧郁、偏执、神经紧张等孩子的健康成长势必受到影响。
专家建议,家长和学校不妨鼓励、引导孩子们玩一些踢毽子、跳皮筋、老鹰捉小鸡、堆沙等传统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又可培养创造性、完善空间感、提高注意力集中度,而且对于培养团队精神非常有效。
一般来讲,凡是会玩的学生,成绩一般都不差,那些努力学习、不怎么玩的学生,可能会做到功课门门拔尖,但朋友很少,性格孤僻,进入社会后反不如会玩的同学能适应,有个心理学家提出的“前十名效应”,就是这个道理。将来到社会上真正有作为的人都是学校里十名左右的学生,因为他们会玩。因此说,玩什么固然重要,但真谛还在于培养孩子们达到一种玩的境界,即学会轻松愉悦地面对一切,学会带着这种心境做任何事。只有让他们学得踏实、玩得尽兴,才能把孩子培育成一个真正健康、快乐、将来有所作为的人。
文章刊发: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09-07/04/content_687221.htm深圳特区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3786801北京青年报
htt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