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学校周围冒出了许多小百货商店、饮食店、熟食店、水果摊等等,甚至学校内部也开设起了小卖部。每逢课间、午后或傍晚,学生们都一窝蜂似地涌进这些小铺摊小卖部。很快店铺的柜台外被这些少男少女们围了个水泄不通。看吧,孩子们出手大方,三元两元不在话下。一周下来,每个学生二三十元全都送进了这些店铺老板的腰包。笔者看后心寒,因为孩子们目前还都是纯消费者,他们所花的全是父母的血汗钱啊!
这些中学生孩子们全都吃住在校,花些钱买些饭菜、必需的文具、学校里的伙食不能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再买点零食这也倒无可厚非。可在大冷的天里,在学校里吃雪糕的学生并不罕见。根据笔者长时间的观察,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消费。
有些学生从父母那里要来钱以后,在学校里乱花一气。他们受社会的影响,追求时尚,同学之间讲排场。今天张三过生日,明天李四搞PARTY,不管他三七二十一,把钱花了再说。花没有了再回家去向父母要,若家长要是不给,就编造学校里要缴钱,买什么资料或在学校里毁坏了谁的东西什么的谎话。再要是不给,就偷,反正人家请了咱,要不回请人家不是个事儿。
笔者班里就有一个学生,先是偷了他姐姐家里的一百元钱,两天连还账什么的就所剩无几了,剩下的二三十元被家长找来要回后,隔了一周又伙同一盟友偷了他奶奶的一袋小麦卖给收粮贩。
有些店铺老板揣摩透了中学生的心理,变着法地掏孩子们手里的钱,采用摸奖或购买20元的东西有赠品等方式刺激孩子们消费。结果,有个学生花了一百元摸奖后弄了一打包玩具小汽车、小飞机和玩具枪什么的,总共价值不超过三十元,结果到家露了馅后家长找到学校找小铺,都弄得不亦乐乎。还有的学生为了凑足二十元买了东西送人或好几个一块买,结果大都是上了老板的当。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比较早熟,初中没毕业就谈起了“恋爱”。他们把对异性同学的好印象就当成了恋爱。他们舍好的在异性朋友面前表现自己,个个出手大方。为了讨好异性同学欢心,表现的花钱不在乎,买吃的、用的,还有的给女友买化妆品、首饰甚至自行车等。把钱花没了就向亲戚、祖父母或撒谎直接向父母索要。
有些店铺老板,向孩子们赊销记账,用饭票或实物抵还。
中学生消费远远不只是这些方面。尽管大手大脚地乱花父母的血汗钱的孩子们在学校院里所占的比数并不是挺大,但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影响却不好,这样会使孩子们养成一种攀比、享乐的思想,使他们在学习上不思进取、精神萎靡,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会导致他们的人生轨迹偏离。
当然,造成孩子们乱花钱的原因很多,不能一股脑儿全推到孩子们身上。家长、老师和社会都有责任。首先是家长要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要认为孩子们念书受罪,给他们一些钱就尽到责任了,还应让他们知道家长挣钱不容易,不妨在孩子的假日里让其多亲验一下“粒粒皆辛苦”的真实内涵。
其次,是学校教育更不能忽视,学校是育人的摇篮,不能片面地只抓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应时刻把德育教育和老一代的艰苦朴素教育时刻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