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精神的根
(2015-09-06 13:37:16)
标签:
彭学明作品人民文学杂志这样回到母亲河文学评论张家鸿 |
追寻精神的根
——读彭学明《这样回到母亲河》
张家鸿(福建省惠安县惠安高级中学教师)
乍看题目,我的内心就沉重不已。“这样”两个字透露出的艰难跃然纸上,其中透露出试图拉近与母亲河时空距离的努力中,饱含着怎样刻骨铭心的故事?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启了彭学明的回归故乡之旅。
带着期待,辛苦寻找,无功而返;得到许多好心人帮助,兜兜转转,依旧无功而返;直到表哥吴家海的出现,寻根之旅才柳暗花明,尘埃落定。 彭学明说:“没有娘一生做人的善良与品德,就没有我们今生幸福喜悦的相逢”。与“妈妈”和“母亲”这两个同义的通俗词汇相比,“娘”这个字,显得特别贴心、知足而且情深意长,有千里之外不离不弃的感觉。所以,娘的故乡,也就是自己的故乡。回到故乡大地,不应该安坐在前行车子里,应该让脚底与土地产生直接的碰触,既踏实又亲切。脚踏故乡大地,就是要深入故乡的乡情伦理中,去理解一个个的人,感受一段段的往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种时光流逝生命逝去大地安然的无力感逐渐沉淀在心头。人啊人,我们该怎么自省才好呢?忙碌的世俗生活,让我们丢却了多少人心的美好?直到失去之后,我们才猛然意识到,这是多么无法估量的情感损失与精神荒芜?
踏上寻根之路,回到母亲河,认识“娘的来龙去脉,娘的前世与今生,是我认清自己的最好胎记”。在匆忙中辗转流徙的现代人,如无根的飘蓬一般,在人世里摸爬滚打,成了一个没有精神源头的肉身,这是多数现代人的窘境。借着阅读彭学明的《这样回到母亲河》,借着彭学明的追本溯源之旅,我们不也可以想想自己的爹娘,以及爹娘的爹娘,以及在更遥远的先辈们身上,发生过的多少艰难往事?
历史的血脉就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身上,从来不曾断绝。任何一个生命的到来,都是大自然给予的美好的持久不断的恩赐与眷顾。在彭学明的字里行间行走,在湘西大地上认识一个个的普通人,我有天荒地老亲情不灭的感觉。花垣县,是共和国的总理朱镕基的故乡,是沈从文《边城》的创作背景,更是娘走失了一辈子的故土大地,它出过许多像娘这样不能给故乡带来盛名的普通女子,他们在人生的苦难面前永不低头,敢于面对,勇于跨越。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文章里所认可的“埋头苦干的人”和“拼命硬干的人”,如娘这样的人并不会青史留名,她们的故事最多只会在族人后辈中一代代地口耳相传,无声却有力地滋润后来人的心田,成为后辈人的精神财富。除了善良,还有坚强与刚毅,堂舅说,“你娘那时候个子小小的,但吃得苦,要得强,不怕死,哪个敢欺负你大姨和我们,你娘都会第一个冲上前,跟人家打”。娘小时候就懂事、听话,“光着脚板在田土边扯猪草”,“扎着小辫子在森林里砍柴火”,“抱着一岁的弟弟在哄着入睡”。这些精神光芒可以穿透时间的阻隔,照进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我很在意彭学明文中还原出的一幅幅画面,那些过去在艰难岁月之河里泅渡的画面,不仅给我启迪,更给予我深深的灵魂震撼。“曾经,娘是一片嫩嫩的树叶,被命运的狂风暴雨从下寨河刮走,而今,我是一条小小的银鱼,亲情的力量让我往下寨河回游”。
还有许许多多的画面,需要我们将心比心地去揣度思量,正因为文字笔墨的有限,反而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以自己顺遂的人生履历去设想宁折不屈的场景,能不生出自咎之心与凛然之感?
彭学明的《这样回到母亲河》,是为自己的娘刻碑立传,也给许许多多的现代人提出了意味深长的警醒,“是时候停下忙碌的脚步,多回父母身边了。是时候放弃一点点功名利禄,多想想回家的路了”。如此用心良苦,实则包含着一个作家用情至深的痛和悔!彭学明的文字,对于日益加剧的一脸无情的现代病是一份力所能及的稀释、淡化,让人明白遥望并思索过去对于一个人的终极意义。
从此,我记住了下寨河,记住了那段屈辱不堪的历史,那段如梦如烟的往事,和那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湘西女子。
(注:彭学明《这样回到母亲河》发表于2014年第9期《人民文学》杂志,张家鸿这篇评论获《人民文学》年度好作品读者评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