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心灵之约:读了就想痛哭的书

标签:
转载 |
郑彦英: 1953年6月26日出生,男,陕西省礼泉县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现是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著有《牡丹江仙子》、《乡村模样》、《拂尘》、《石瀑布》、《在河之南》、《鼓雪枫将军》、《红色接力棒》等作品。
十余年来,我没有如此认真的看过一本书,许多章节是翻来覆去的看,后面的十几页,我是和着眼泪在看,整本书看完了,我还坐在椅子上流泪,眼前似乎还浮现着一个湘西老人没了呼吸身体却还温热的画面。
这本书叫《娘》,是作家彭学明所著。春天,《散文选刊》分三期选载了部分章节,读选刊时我就被感动了,见到彭学明时,我禁不住说:“《散文选刊》有幸把你的作品转载了一个春天,读者也被感动了一个春天。”彭学明说:“这个版本短,还有全本。”
从那时起,我就期待着这本书,所以得到以后,我利用周末,一口气读完了。忍不住就想写感受,但是觉得要写的太多了,无从下手,所以放了一周。今天又是周末,静下心来,滤思再三,把盘桓在心中越积越厚的感受表达如下。
作家彭学明在这部作品里真实地记叙了母亲的一生,是他眼睛里的母亲,是他心里的母亲,是他当年厌恶、顶撞、甚至长期与之“战斗”的母亲。但当母亲真正离开了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才感到了母亲的伟大,母亲的无私,母亲的温暖,母亲的坚强和坚韧。母亲是天地之间最高大的人,母亲也是天地间最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母亲身上,体现了天底下所有好母亲的优点和缺点,这些优点和缺点加在一起,成了母亲溶在生命中的意念和行为,那就是:爱!这种真实的爱体现在母亲的命运链条上,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沾着母亲的心血和眼泪,但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没有因血和泪而改变,反而由于年龄的越来越大而增强。单就是母亲的爱,就可以感动每一个读者。
写母爱的作品很多,但是作家彭学明的作品,令人感慨万千的,还有他对自己的剖析。这种剖析是真实而深刻的。母亲因为儿女的生计而改嫁,他反倒认为母亲带给他耻辱!母亲因为生计差一点冻死,他却没有回家看母亲。母亲因为他去讨食,他却因为母亲被关而痛恨母亲让自己受同学白眼!他千方百计让母亲卖掉了房子,让母亲到城里住,却没想到如同驱走了母亲的魂。母亲到城里,为了减轻他的负担,悄悄贩卖青菜,却被他视为丢脸,狠吵母亲一顿。母亲最后一个要求是不要给她打针,他却视母亲的请求为无知!天底下的儿子对自己心灵鞭鞑得最为彻底的,忏悔得最深刻的,莫过于《娘》。
过去看到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知道了湘西,也稍稍了解了湘西的风俗。再看他的《丈夫》,知道了湘西山民为生存而不得不扭曲的灵魂,更知道了湘西作家的功底。这次深读湘彭学明的《娘》,知道了湘西的山,知道了上布尺、下布尺,古丈县、保靖县,同时,知道了这里的民风乡俗,知道了这里的山民何以在大山深处坚强生存,知道了一个个人的灵魂在这样的山区如何得以磨砺锻炼。娘,彭学明的娘,就是这个山区磨炼出来的代表人物,如钢筋一般。为了儿女,为了生存,为了改善环境,娘带着儿女四次改嫁,在许多人的蔑视下,在面对面的恶言中,在毫不留情的暴打中,娘没有如钢石般断裂,而如钢筋般坚韧在湘西山区,终于把孩子拉扯大,终于让孩子体面地生活在世人面前,而她却“走了”!走得那样突然,使我接受不了,我像书中的彭学明一样,一直认为他的娘还活着,因为她的手还有温度,因为她的身体并未僵硬。为此我还问了大夫,大夫说,人走后,常常三十六到三十八个小时身体还有热量,并且温软如眠。好在医生说了这个常识,要不,我见了彭学明,会一巴掌扇过去;要不,彭学明的灵魂,永远不得安宁。
一本好书能牵动人的灵魂,一本大书能牵动人的情感。
《娘》就是一本好书一本大书。
《娘》,天下儿女的必读书!
《娘》,天地之间关于孝的壮丽长卷!
(本文是作者在河南省文联和河南省出版集团为彭学明长篇散文《娘》举办的恳谈会上的发言稿,转自郑彦英先生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