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彭学明长篇散文《娘》(全本)唐浩明《曾国藩》文化 |
《娘》是一部忏悔录,是一篇儿子对母亲绵绵不绝的追忆与忏悔的祭文。《娘》也是一阕颂曲,是对伟大无私的母爱撼人心魄的歌颂。
《娘》这本书好就好在忏悔的真诚。几十年了,作者将他对娘少时的不理解,漠然相待,长大后对娘的种种作为的反感,甚至看不起等等都完全公之于世,晒之于天地。作者的真诚让人震撼,也同时催人泪下。
为什么对娘会这样?是孩童时代的懵懂无知,是长大后受了世俗的偏见,是人性中的脆弱乃至丑恶遮蔽了眼睛,迷惑了心窍?当娘离开后,儿子才猛然发现,这个世界上真正最彻底、最无保留爱他,为他可以牺牲自己一切的人已经不在了,整个精神上的依恃、魂魄上的归宿已没有了。这种痛彻心扉的悲与怨,足以感天动地。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娘》拨动了我们心灵中那根最柔软的琴弦。母亲是三春晖,儿女只是寸草心,这根寸草即使是用全部心血来报答母恩都不为过,何况儿女们对于母亲的用心是那么少。不幸的是,这一点,在许多人都只是当父母过世后才强烈地意识到。于是,“子欲养而亲不在”便成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箴言。趁着父母还健在多尽点孝心吧,愿天下子女不再忏悔!这是学明这本书的最大现实价值。
《娘》这本书的好还在于写出了娘的平凡而伟大、苦难而坚韧。在偏僻的大山里,在社会的最底层,娘受尽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的苦难、委屈甚至凌辱,娘拼争,娘反抗,娘始终不屈服。娘几次改嫁,遭受了数不清的白眼和嘲讽。她为的是什么?是儿女的生存,是儿女能够长大成人。娘不仅缔造了儿女的生命,她还要耗尽自己的生命,以至于不惜放弃人的尊严去呵护她所带来的弱小生命。卑微的娘因此而伟大,苦难的岁月因此也让娘更加坚韧。学明也因此而发出震撼人心的感慨:世界上有很多有钱有势的母亲,可我只要我娘这样的贫穷卑微就够了。世界上有很多伟大高尚的母亲,可我只要我娘这样的弱小平凡就够了。
学明这几句话说得好。他的那个贫穷、弱小、平凡的母亲,其实就是天下母亲的缩影。母亲无所谓贫穷与富有、卑微与高贵。母亲乃是我们生命的来源,是我们血肉相连、不能选择、不可割舍的至亲至爱。她给了我们仁慈,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一个家。不管母亲是穷是富,是尊是卑,我们都应该去爱她,去保护她,去捍卫她的尊严。学明说:“我把母亲弄丢了。我无家可归了。”这句话真令我们深思再深思。娘是我们的母亲,民众也是我们的母亲,国家也是我们的母亲,中华文化更是我们的母亲。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一个中国作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不能把他们给弄丢了。若丢掉了这些,我们的精神便无可依恃,我们便无家可归。
学明的《娘》是用湘西的环境、湘西的情怀、湘西的价值追求而铸造的一部文学作品。彭学明用多情而多彩的文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中国母亲形象和宽广的中国母亲情怀,用彻底而勇敢的解剖和忏悔,唤醒了天下迷惘的苍生。它带给我们的深深感动和强大震撼,不但引发了我们强烈的共鸣,更引发了读者对人伦亲情的重新思考。读者对彭学明《娘》旺盛不衰的话题讨论,说明了真实的文学才有真实的力量。作家只有立足于坚实的大地,把心贴在父老乡亲们的身上,饱含着对娘、对国家、对中华文化的深沉的爱和真切的情,才可能为中国为人类源源不断地献出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