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总局官员在正确的命题里举了错误的例子
彭学明
近日“两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委员于再清在讨论发言时,说周洋在冬奥会夺冠,不应该只说感谢父母,还应感谢国家,而且应该先感谢国家,再感谢父母。由此引伸说要加强运动员的德育教育。言外之意,就是周洋只爱家不爱国,需要加强品德修养。听了,不禁哑然。
昨天吉林省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文化报》记者李珉琦采访我关于体育总局官员批评冬奥运冠军周洋不先说感谢祖国一事的看法,我给她谈了以下观点:
我说,于再清委员的目的是好的,他是想强调加强运动员的道德教育,提高运动员的道德修养。但于再清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那就是在正确的命题里举了一个错误的例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于再清提出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德育教育这个命题是正确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公民,都需要德育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但于再清举的例子是错误的。他在正确的命题里,举了一个错误的例子。这个例子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周洋没有做错。这是个大前提。于再清把大前提弄错了,小前提就不存在了。
首先,周洋感谢父母,是天底下最朴实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在一个虚伪充斥的年代,这种朴实和真挚是最稀缺的。在我们的一生中,只有父母是全心全意为儿为女,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为了儿女,父母可以忍饥挨饿,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可以牺牲自己的名誉和一切。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拣垃圾为生,盘儿女上大学的。有乞丐为生,送儿女出国的。有割皮、卖肾救子救女的。特别是儿女精神受伤、无处依靠时,拥抱儿女的还是父母。父母,为儿女奉献最多,牺牲最多,得到最少。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感谢父母呢?周洋对父母的真情流露,是无可厚非,值得提倡的。
其二,国家与父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一致的。我们既是父母的,也是国家的。我们与父母相依为命。我们与国家同呼共吸。我们常说有国才有家,可没有家,又哪里有国?我们首先是父母的,然后是国家的。没有父母,哪有我们?没有我们,哪有国家?国是由一个一个家组成的,家是依靠国家昂首挺胸、扬眉吐气的。国和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然怎么会叫国家呢?于再清把国和家完全地对立起来,把国家和父母完全对立起来,肯定是没有说服力的。国家是培养了周洋,我们承认,周洋承认,周洋的父母也会承认。可在培养子女的问题上,我们谁能说国家的付出比父母的付出大吗?再说,国家的付出,与父母的付出需要分出大小吗?父母与儿女,国家与百姓,都是投桃报李、讨价还价的贸易关系吗?为什么非要先说感谢国家,才能说感谢父母呢?只说感谢父母,没说感谢国家,就是错误,就是不爱国,就得进行德育教育?
假如周洋的获奖感言只是说了感谢教练和国家,没说感谢父母,周洋的父母绝对不会不高兴,绝对不会说周洋道德品质修养尚待加强。周洋的父母只会真心实意地、一个劲地说感谢教练,感谢国家。我们任何人的父母都会一样。而国家,也断然不会因为一个普通公民只说了句感谢父母没说感谢国家而不高兴。
其三,周洋不是官员,只是孩子,不必站在“官”的高度去搞感谢平衡。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在那么激动的场景中,要她一个天天封闭训练、未与社会接触的孩子那么清醒,且面面俱到地考虑到感谢国家,感谢教练,感谢父母,感谢工作人员,感谢关心她的观众,感谢转播她参加赛事的cctv,实在苛求。假如她真这么一口气地说这么多感谢,是不是有点假?周洋没有说出这么多的感谢,并不代表她就不感谢,并不代表她心里没有国家、没有教练、没有观众。
其四,拿金牌,就是对国家最好的感谢。这是最重要的。国家花这么多人力、物力,不是要我们表演脱口秀,放空炮,耍嘴皮子。而是要我们拿出真本事为国争光。你天天喊爱国,国家需要你时你不上,爱国吗?国家危难时,你躲避,爱国吗?周洋平时刻苦训练,在奥运赛场拿了冠军,争得了荣光,就是最大的爱国。即便她没有拿到奖牌,只要她拼到了最后,我们也不能说她不爱国,不能说那些没有拿到奖牌的运动员不爱国。
其五,拿金牌后,周洋身披国旗与教练、队友久久地相拥而泣,就是爱国最好的情感表达。这比口头上说一句感谢祖国,更让人动容。那一刻她是在心里感受到祖国就是她最坚实的靠山,从心里在高喊“祖国万岁”!有些爱,因为太沉,是不会轻易说出口的。我也没有听见过哪个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说“感谢我的国家”的。他们对国家的爱都化作了在赛场上为国拼搏、争光的力量,化作了为国争得荣光后的那份狂喜和热泪。对父母的爱是涓涓细流,对祖国的爱是高山大海。
所以,周洋,是一个朴实本色、诚实爱国的好孩子,是值得我们尊重、爱护的大英雄。于再清说要加强运动员的道德教育是对的,但拿周洋说事和举例是错的。
(本博客作品所有权归本人所有,如蒙错爱转载,无论网络、媒体和个人,都请务必注明选自本作者,也欢迎发纸条或者邮箱联系,否则追究法律责任。另,本博好友已满,请加关注。多谢!邮箱:pxueming@163.com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