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持的2008年文学年度作品综述中的一篇。所有综述都早于2008年元月初交稿,因层层送审,今年的年度综述都延迟到于本月底集中在《文艺报》刊出。现将我负责的散文综述贴于新浪(同时刊4月28日《文艺报》),敬请各位指教。其它综述,请关注《文艺报》。
万 物 花 开
——2008年散文扫描
彭学明
盘点和扫描2008年的散文,最好的一句概括就是:万物花开。
万物花开,这是繁荣的景象,是鲜活的写真,是生命的象征。花开的笑脸,总是让人惊奇和喜悦。可花开的背后呢,也有残花和败叶。散文,依然是繁华之中,有些落寞。
丹青物语:散文里的静物写生
静物写生,是美术名词。是对一个静止的物体,进行描绘。写生的人和写生的对象,都相对平和、静止。这种绘画上的静物写生,越来越体现在散文创作的空间里。越来越多的散文作者,把目光和笔触投向了那些非常具体的物象上。他们对具体的物象的观察和描摹,达到了非常精细的地步。可以说,大千世界,万物万象,都在他们的笔下变得美丽。那些有生命的事物,生命更加鲜活。那些无生命的事物,也赋予了生命的特质。说是静物写生,一是写的人笔法非常冷静。二是写生的对象也不喧嚣。但笔墨所到之处,却异常细微。每一个轮廓,每一个细部,每一抹颜色,每一缕筋脉,都纤毫毕现。那些动物、植物,那些动词、名词,那些地理、地貌,都像一副素描或者国画、油画,静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与美术纯粹的静物写生不同的是,散文的静物写生,有的跟美术的静物写生一样,就是一道好看的闲笔,或者一次好听的闲聊;有的则是在闲笔和闲聊里,触景生情,借物言志。
马步升的《风从祁连来》,无论是日落的磨坊、天上的飞鹰、河床的石牛,还是摘棉花的女人、割燕麦的大娘,我们看到的是事物的变数和不可知性。马步升的另一篇散文《驴事荟萃》,则是从驴的营生和命运,反观人的营生和命运。驴的面相,反映出的是人的世相。雷达的《天上的扎尕那》,在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绝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坦露了对美的恻隐和担忧——尘世的纷扰与破坏,会不会让美毁容和蒙羞?耿翔的《马坊书》、王剑冰的《灰色的瓦》、徐肇焕的《乡村漫记》、也果的《视线》、余继聪的《古典农具》、李登健的《乡间岁月》、杜怀超的《乡间农具》,则在客观而生动的描摹中展开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不但把风、米、油菜花、黄豆、瓦、草垛、田埂、窗帘、门、农具刻画得光彩照人、熠熠生辉,还揭示了司空见惯却被常常忽略的生活的秘密——劳动、大地和生活。
镜像翻拍:散文里的历史记忆
记忆生活过往,讲述历史人物,倾听遥远的回声,是散文的鲜明特色。在历史的长河里,怀人怀古,温故习旧,大浪淘沙,沙里淘金,从历史影像的翻拍和审视中,烛照社会现实,传递历史价值和民族精神。在小说讲究宏大的叙事和史诗意义时,散文对历史的着墨,往往是一个点、一个面,是一个镜头、一个细节。而恰恰是这些散文的细枝末节,显出了历史的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散文的历史记忆,来得直接,来得真实,也来得深刻。
董学存的《自传和公传》,不但是2008年的代表作,也是这些年的代表作。作者说他将要写下的东西不是自传体,而是我、我的城市、我的国度、我的世界的50年混合在一起的编年史。在这样一部编年史似的长篇系列散文里,我们现在虽然看到的还仅仅是1954到1959年这个时间段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历史追述,但作者以他的亲历亲见亲闻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巨大的真实。人性、道德、良知、民主法制、社会秩序等深层次的切入,为的就是说明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国泰才能民安,国富才能民强,国盛才能民乐。其质朴生动的文采和深厚的学识及思想,也让这个系列,好看、耐读。耿立的《遮蔽与记忆:赵一曼》,以深情的笔墨和崇敬的心灵,给我们再现了一个抗日女英雄的悲壮和日本法西斯的残忍。日本对赵一曼最为惨绝人寰的法西斯酷刑,赵一曼惊天地泣鬼神的顽强承受,完全是一场神灵与魔鬼对峙的特殊战争。赵一曼虽然英勇倒下了,站起来的却是一个民族的信仰和民魂,这种强大的信仰和民魂,是最终赢得魔鬼发动的战争的力量之本。
在散文的历史记忆里,不但不乏这样的政治记忆,也不乏文化记忆。或浓墨重彩为民族的文化魅力喝彩自豪。或痛心疾首为民族的文化失忆大声疾呼。或追根溯源为民族精神正本清源。余秋雨《重峦叠嶂的田园》和《丛林那边的人家》是对陶渊明和曹操父子的文化人格的智慧解读。范曾的《趋近自然》,是对天地大美而无言的深切呼唤。巴音博罗的《水墨民间》所洋溢着自豪的民间风物,让我们触摸到的是民族文化的生命之根。熊育群《奢华的乡土》里的碉楼,凸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家园和精神力量。杨献平《莫高窟:从神灵到众生》,彰显出了作者对平民艺术的敬畏和对民间文化延续的焦虑与希翼。韩小蕙的《岳茔享堂、三碗清水及其他》,是在民间的宗教文化里,安放和祭奠岳飞高贵的民魂。黄桂元的《天涯无语》中,作者与已经加入他国国籍的女儿的鸿沟与距离,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鸿沟与距离。世间一切,如果被文化隔绝,这道鸿沟与距离,就永远无法消除。东西的《故乡,终于替代了母亲》里,母亲对故乡致死不已的依赖,则是整个中国落叶归根的文化颂歌。李建军在《无爱的狂欢与危险的歧途》中对电影《色戒》的批判,则显示了一个文化人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责任。
别样温暖:散文里的人性光辉
人是情感的动物。再冷再硬的人,都会常常被亲情触动,都会在夜深人静时,因为亲情而遥望,因为亲情而温暖。这种亲情,不仅是有着血脉关系的那种亲情,还有故乡情、师生情、战友情、朋友情和爱情。一切都因为情而亲,因为亲而情。散文作者们,也就是顺着亲情而上路的。
洪烛的《母亲》,以散文诗的笔调,淋漓尽致地书写了母亲的恩典。洪烛对天堂慈母的追忆呼唤,声声含情,字字带泪,让人感念。曹乃谦《儿子的忏悔》,通过一件件生活的小事,既表达儿子对父亲发自内心的忏悔,更表达父亲对儿子绵实坚韧的爱。冯晓文《父亲松开了攥着我的手》,写的是父子倔强的对峙中所传达出的酽酽的父子情。郑彦英的《武》,用欣喜的笔触,道出了对兄弟武发自内心的怜爱和敬重。冯秋子的《额嬷》,有额嬷艰辛而坚实的一生,也有额嬷和我一家非亲非故、却同处屋檐下的莫逆亲情。黄咏梅的《像麻将一样整齐》,把一家人父慈子孝的绵长亲情,展现得温馨动人。芦庐的《贫贱夫妻》,悟出了大哥大嫂在油盐柴米中的各种滋味、割不断理还乱的一日夫妻百日情。安子的《生死相守》,以父亲在任劳任怨中给母亲做了一辈子的饭,母亲在念念叨叨中吃了一辈子父亲的饭为煽情点,写出了父母平淡却坚贞的爱情。
这种人性的温暖和光辉,不仅仅是亲情的叙事和呢喃,更有悲悯的情怀和大爱。散文作者们,不是站在高高的云端里俯瞰世界,而是站在坚实的大地上,站在芸芸众生里,触摸大地深处那些往往被我们忽略和轻贱的生命,感受他们生活的艰辛、身心的煎熬和精神的困境,感受他们卑微中的伟大和屈辱中的尊严,传递对他们真切的同情、关爱和敬意。
陈启文《被蔑视的存在》,无论是那个极力站在显眼处以引起人们注意的侏儒,还是那个车下救人失去双腿乞讨而后又获得残奥会铜牌的英雄,无论是行乞的盲艺人夫妇,还是在大街上爬行的高位截瘫者,都表现出了他们被蔑视的屈辱和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屈辱中抗争的尊严。周晓枫的《聋天使》,从蚕的化蛹为蝶,到失聪的小盐的世界,再到“我”右耳疾患的感同身受,我们看到的不是对蚕化蛹为蝶之痛的同情,不是对小盐无声世界的怜悯,而是他们卑微中的通达与庄严,是“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的高洁。而刘林的《拣垃圾的老人》,对拣垃圾的老人收养很多弃婴的举动表达了深深的敬意时,也对老人和孩子的衣食无着表达了深深的担忧和牵挂。
笔底留声:散文里的文学现场
2008年,是最不平凡的一年,北京奥运、南方雪灾、四川地震、神七飞天,让中国悲喜交加。这些事件,既是一个个新闻现场,也是一个个文学现场,即为新闻记者提供了新闻触媒点,也为散文作者提供了文学的情感源。散文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时代际遇的及时反应和迅速发声,既体现了散文作者高度的社会自觉与责任,也体现了散文作者坚定的家国立场和民族情怀。在这每一个文学的现场里,散文作者们用他们的笔、他们的爱、他们的心,记录下了国家命运和时代际遇的点点滴滴,为新世纪的文学,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关于北京奥运,王剑冰的《北京鸟巢畅想曲》,以丰富的联想和精妙的写实,记录了北京奥运的辉煌和荣光。筱敏的《圣火》,不是写圣火的明亮之美,而是呼唤圣火照耀处的奥林匹克精神。
四川大地震,一瞬间的灾难,无数人的生死离别,把整个中国和世界的心都被撕出了一个巨大的伤口,流血流泪。在众多抗震题材的散文里,冯小涓《亲历大地震的人们》和陈亚军的《人性的光芒》是最能打动我心灵的两篇文章。冯小涓《亲历大地震的人们》用夹叙夹议的叙述,用讲述人的讲述和我的叙事交替进行,记述了地震中的惨烈、悲壮、哀伤、苦难和坚强。陈亚军的《人性的光芒》,则完全用地震中死里逃生的游客縢玉梅的口述,记录了那比噩梦还恐怖一万倍的逃生经历,记录了逃生过程中,朴实的灾区人民是如何忍受丧亲之痛救助他们、营救他们、带领他们逃离死亡的感人场面。两篇文章都朴实无华,但因是灾区亲历者的讲述,那种声音,就特别真实,特别震撼,有一种巨大的力量,穿透我们的心壁,让我们一次次地泪流满面,嘘嘘不已。
北京奥运是喜,雪灾地震是痛,那么,陈原在《我们来抚慰一次道德塌方的痛》,就是仰天长啸的愤怒了。三鹿等问题奶粉的出现,点燃了作者灵魂深处的熊熊怒火,他既惊诧和愤怒厂商的卑鄙和残忍,又叹息和悲愤中华民族道德和价值的严重滑坡,呼吁要严惩谋杀孩子的生命黑手时,更要重塑中华民族的道德和价值体系,从而在相互凝望的信任里获取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国家和民族的些许微痛和欢乐,都能够让我们作者同悲共喜的话,那是我们作者最大的荣幸和荣誉。
湖光山色:散文里的流年碎影
如果说单篇的散文是一朵花开的美丽,那么散文集子,就是一树花朵的余香。一个散文作者,要写一到几篇好散文容易,要写几十到百的好散文很难。所以,当散文结集出版时,往往会因为散文整体水平的沉落而对散文和散文作者失望。但在2008年烟波浩淼的散文海洋里,我们还是看到了散文集子的湖光山色,看到了散文集里清晰明净的流年碎影。
《旷野无人》,李兰妮著。光芒四射的好书。文学的光芒。心灵的光芒。精神的光芒。一个集忧郁症和癌症于一生的人,人在旷野深处心在滚滚红尘时的真实挣扎与写照。在作者一把精神的锥子扎进心灵深处时的血泪呼喊与疼痛中,我们听到的是一曲在逆境中与命运搏斗的生命交响,看到的是一面如何面对生死的人生镜子,是一颗自己痛不欲生却希望能救人于水火的高贵灵魂。语言干净、明澈,叙事自然、生动,不少语言不但堪称字字珠玑,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律美,还闪烁着哲理和艺术的光华,堪称名言警句。它可以成为全世界面对死亡时的医学病例、社会档案和文学读本、精神财富。
《三十八朵荷花》,阎纲著。清荷一样,清丽,养眼,怡心,益智。“水中吐火,火生莲花”,李建军先生对老先生的作品评价,特别到位。先生的仁者之心,先生的智者之慧,先生的学者之光,都在先生的真情、真性和真知里完美体现。清丽而隽永的文字,温馨而啼血的深情,睿智而率真的见地,尽显一个老人的文学风骨。
《书生报国》,冯伟林著。从历史反思和现实诉求的双向维度出发,纵横宏阔地展示了岳飞、黄兴、蔡锷、曾国藩、左宗棠、周敦颐、朱熹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以身许国的生命壮美与精神光芒。这些人物千秋不一的命运结局、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和作者壮志报国的人生理想、精神追求,都水乳交融地化着一种浓浓的
《急管繁弦》,彭程著。其实是舒缓的行板。与故乡有关。与亲情有关。与学识有关。与素养有关。优雅的叙述,从容的表达,洞察生活的智慧,把握事物的敏锐,体味生命的哲思,都使作品有一种儒雅的风度和学人的情怀。有致,溢慧,通达,有醍醐灌顶的精妙。英雄气、民族情,大智,大美,荡气回肠。
《秋天的大地》,张炜著。唯美的文字里,如诗的秋天,如画的大地。生动和绚烂中,一抹抹沉重的颜色,力透大地的宣纸。面对大地,张炜是一个含着泪水对大地母亲说爱的孩子,一个怀着悲悯对大地母亲喊疼的孩子,一个满怀理想想让大地母亲滋生常绿的孩子,一个拿着手术刀要为大地母亲疗伤的孩子,一个挺身而出维护大地母亲尊严和利益的孩子。文字的珠圆玉润,思想的深邃雄强,情感的深沉博大,是张炜散文的最大特色。
《煎饼花儿》,马瑞芳著。一个百家讲坛的名嘴,散文文坛的老将。写人状物都有大将风度、侠女之气。收放自如的叙事,淡定从容的气度,质朴绵实的语言,使得整部作品都有一种磊落明媚、青天拨云的气质。
《一只蚂蚁领着我走》,蒋子丹著。一桩桩虐杀动物的新闻事件,触目惊心。各种动物的悲惨命运,是有良知者巨大的内心哀痛。作者对动物的怜惜和悲悯,作者对人的拷问和反思,作者对生命平等的呼吁和呐喊,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希望和期盼,都在一只蚂蚁领路时痛苦而忧伤的表达了出来。流泪,滴血,痛彻心扉,伤及灵魂。
《风行水上》,郑彦英。全书弥漫着一种浓郁的地气。乡土的地气。文学的地气。乡土的风水,接通了文学的地脉。乡土与文学,气韵相通,气息相连,云翳温润,紫气氲氤,水乳交融。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唇齿相依,让人感念,让人难忘。
《路上的祖先》,熊育群。自然的生命意识的倾诉。自然的精神境界的禅悟。从南方到北方,从湘西到怒江,无论是奢华的乡土还是日常的事物,我们都听到的是自然的声音,看到的是自然的颜色,感悟到的是自然的生命。走在自然中的熊育群,与走在路上的祖先相遇时,熊育群对自然细致入微的深度关切,对自然烛照人类的细腻体察,对祖先与自然血脉相连的永恒情意,在诗性的叙述里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在西藏想你》,刘兆林。《在西藏想你》,只是文中的一篇文章,并不是只写西藏。但作者取这样一个单篇的文章作为书名,也许在于西藏的魅力。那片被佛亲吻过的土地,圣洁而高远。作者正是站在这圣洁而高远的情感高地上,念人,怀物,忆旧。人性美,人间爱,是这部集子唯一的主题。作者对爱和美的独特发现,朴素,温馨,动人。
《孔子离我们有多远》,郭文斌。以孔子的名义,重温生命的履痕。诗意、灵性而柔软的文字,透露的是诗意、灵性而柔软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诗情、画意和爱,雪一样洁白无暇。柔情与蜜意,生命与生活,都在一种淡雅的欢愉里丰富和生动。
《心灵的暗香》,聂茂。一部诗意盎然的学术散文。以冷静的述评方式和饱满的情感倾注,精细地描写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巴金、郁达夫、萧红和徐志摩七个现代文学大师。每一章以一个大师的代表作为标题,然后围绕这部代表作,联系大师的生平事迹,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文本的欣赏趣味和美学价值,使“雅”不“曲高和寡”,使“俗”不“下里巴人”,让读者获得一种全新的美文品味和阅读快感。
《讲述:她们》,习习著。纪实散文。对甘肃14位女性最本真的记录。不加色,不着墨,不修饰,真实得就像一束陇南的马樱花。一些朴素的场景,很多感人的细节,让人过目难忘。14个不同身份和命运的女性,同一种质朴博大的品质。这本书的独特还在于作者的确不是描写,是在讲述,日记似的编排,口语话的叙述,随意随性,平实质朴,亲切软和。
《散文时代》,王剑冰著。一部难得的学术含金量较高的散文批评专著。作为一家散文杂志的主编,作者对散文理念的理解、散文现象的分析、散文思潮的梳理、散文走向的把握,都非常独到。有广度,有高度,也有深度。值得散文作者细细一读。
2008年的散文,虽然可圈可点的不少,但我依然觉得散文的整体水平是泥沙俱下,不容乐观。2008年的散文依然存在着我在《走进沼泽:迷路的中国散文》里指出的通病。繁荣,却虚幻。多样,却歧路。有形,却无神。缺乏诗意。鲜有美感。写自然风光的,往往卖的是导游图。写思想哲理的,往往上的是政治课。写历史文化的,往往开的是文史馆。写日常生活的,往往记的是流水账。而写时代现实的,往往喊的是大口号。散文,依然有很长的艺术之路要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