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双向性立与守的博弈

(2024-03-08 09:59:17)
标签:

迹象学

态度论

心学

平庸之恶

王阳明

分类: 教育

当群体从原始本能状态发展到了现代的和具有未来特征状态的时候,由于生存的手段和技能丰富了,过去完全依赖个体人工和密集劳动的领域得到了突破, 选择个体的进度开始放慢,放慢的原因是群体允许加入的条件变高了,选择的范围和目标扩大了,虽然个体为了更好地生存,也在不断进化,个体为了提高自身的可利用价值,不断学习和磨练,但是其被选择的难度增加了,竞争条件越来越多,竞争者越来越强,这个阶段,个体是在不断地选择和被选择,加入再退出,再选择再加入再退出各种群体的过程中,逐渐 进化的,当个体对群体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之后, 逐渐就形成了真正的道德标准和思想形态,也就是自我价值观,在迹象学里,我称为声望等级,即四段论等级,它包括态度,精神,认识和方法的等级, 或者称之为成功状态,主动或被动选择加入群体地行为是个体进化的必要性,这是在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学习升华的最有效的方法

王阳明的心学和安娜阿伦特的平庸的恶的观念。

 

这两位大师的思想都是针对个体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安娜更侧重于负面或邪恶的群体内的个体的行为,她认为无论个体在群体内是怎样的态度,都必须要思考,必须要有健康的灵魂,也就是必须要做正确的选择,而外部和内部的理性影响和引导是选择的关键。王阳明发展了心学,但没有明确阐明个体是处于何种地位,何种环境,他也不明确是否在形成立的时候必须要进行选择。他只认为,孤立的个体的立是自我修炼的自觉成长的过程。王阳明所谓立,先知善恶而后立,他认为这是根本且长远的唯一方法王阳明关于立的观念是有先决条件的,他认为本体本来是无恶无善的,只有行动才导致善恶的区别, 而正确的行为则是必须知善知恶 。那么在知道了善恶之后,如何区别它们,就应该有个立场和观念的选择,而这王大师不明说,但很显然不必选择,按他的理论让世人自我修炼,自我发展,就能成为圣人,同时教化恶人。这似乎也太理想主义了。我认为世界本来是有善恶的, 在我们行动时,态度就有善和恶的选择。这是必须的也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我认为这是环境决定的,人不可能无故为恶,也不可能无故为善,影响善恶之举的正是所经历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主观环境的影响。人之初无善无恶,除了受到一些胎教和营养气味的影响,人自生下后,正如同一张白纸,然后开始经历着不同环境的侵染,家教就是这第一只侵染的笔,它在这张白纸上会留下第一道重重的色彩。。。。。。道德,道德 是暴力恶,还是淳朴善,是孤单还是优越等等不同的经历环境都将决定心立之时,本体对善恶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这种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无论是在个体选择群体之前还是之后, 还会在经历更多的选择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变化,这里要说明的是人出生之后有段较长成长过程,其自我主动选择什么环境的能力还是比较脆弱的。事实上这个观念也适合群体标准双重性的解释,群体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领导者的选择标准和思想就是它的价值观,因此,领导者态度的善与恶就体现在道德标准面前的双重选择。群体选择的标准也在自身发展和环境变化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环境决定善恶的形成,形成之后才会通过个体的态度表现出来

因此,个性和特征在群体中并非消失而是被暂时地隐藏或伪装,这是为了符合群体行动的需要。正是为符合群体行动的需要和价值观,个体才必须完全无条件地服从,没有任何机会可以考虑和思考群体的需要和价值观是善还是恶,尤其是在战争环境里,因为军事化的群体必须绝对服从,而战争的目的总是被发动者渲染得富有荣誉感和正义感,这时群体中的个体即使有些思考了,也只是在考虑如何更好地生存,使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个体(在群体里)最理想的行动,就是王阳明的守的观念,所谓守,则以良知格物,去行动,去实践,此为成功的途径。守,最有价值的观念是成功是本心不受外界影响的结果。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实践不仅要有明确的判断能力(精神和认识等级)和分清善恶的态度,更需要有方法,才能去行动和实践,才能获得成功。这是善的群体的结果,对于一个恶的群体,个人又如何去“守”?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良知的判别是什么?当外界普遍认为这个群体是邪恶并且有明显的道德参照标准时,处于恶的群体的个人的良知,就应该迫使他离开,但守又阻止他行动,所以这是一个矛盾,事实上,王阳明希望的本心一开始就处于善的群体,在面对恶的群体时,表现出知行合一,能否拯救恶的群体的灵魂似乎就不可能了,那是佛教普渡的意义。这似乎说明了在群体内明显地出现了好人和坏人,衡量的标准也变得越来越清晰(群体外由于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好人和坏人的区别是比较模糊的,但也可以寻找基本的参照物,道德标准),守住正义善的阵营,才能改变和教化恶的现象,但在恶的群体里,特别是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人人自保,善的个体似乎很难有生存的机会,除非他完全掩藏自己的态度,暂时屈服于恶势力,所以王阳明的理论在这里很难有说服力。那我们看看安娜阿伦特的政治观念。

关于在恶的群体内的个体,安娜阿伦特认为在恶的群体内的个体如果不仅不思考,不反思,而且还在忠实地执行恶的指令,这就是平庸之恶。她这个观念,关键是平庸。 平庸并不是无能,不做为,而是像机械那样忠实地执行,没有任何反对的意见。我认为,平庸的观念忽略了一个事实,如果加入了恶的群体【“最难的是一开始并不知道它是恶的群体,因为这个群体的领导者的行为也隐藏了本心”】,就等于承认认可它的所有价值观,个体如果不主动或被动地表现得“平庸”是根本不可能生存的。处于某种特殊环境里的群体的价值观分为善和恶,对于恶的群体,要使群体内的个体去反思考虑行为的善与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存,主观环境不允许,除非意志坚定精神充满了光明和伟大的理想,否则都是投机者。在恶的群体里,个体都被认为是好人,但在群体外的人看来那就是坏人,因为他们屠杀了意见不同的人。当然,要改变那些坏人的态度,要让他们不平庸,就需要 通过宣传 和影响他们,打破他们被灌输的精神枷锁,使他们的灵魂逐渐净化变得健康,最后去争取自身的解放,与恶的群体抗争,发生在中国的武昌起义就是最典型的列子,显然要在恶的群体内摆脱平庸的恶,做出理性的选择,也是很困难的。对于善的群体,同样也需要思考和反思,不能成为平庸的善,因为存在真实的真实认识, 随着时代的变化,要不断提高整体的认知,努力保证善的群体的价值观始终如初。【这就是所谓的王阳明的得的收获,所谓得,即坚定本心、不受外界影响,总会有所收获。】从道德上来讲,这类群体内的个体都是好人,甚至是老好人,群体外的个体,会认为他们有好人,也有坏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不思进取,原来的价值观又不再深入认识,脱离时代 那好人可能就会变成坏人,导致这个群体动荡,甚至解体。同样,善的群体内的个体再选择的可能性更小,因为太安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