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豪杰职场 |
用青春编织纺织强国的梦想
——2006年全国棉纺织行业织布工(喷气织机)职业技能比赛决赛记实
操作工人也是人才
棉纺织工业是我国纺织行业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棉纱、坯布的质量直接作用到针织面料,梭织面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纺、服装和纺机等行业。设备、工艺和操作又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介绍说,纺织行业有着岗位比武的优良传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全国大赛曾一度中断,2003年棉纺织行业成功举办了细纱机全国大赛,由此激发了企业职工学技术的热潮,企业纷纷要求举办织布大赛。棉纺织企业经过近年来的调整,设备水平、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企业更是采用进口设备更新换代,但要发挥先进设备的水平还要有高水平的操作。有些企业虽然拥有高档设备,但由于缺乏高水平的操作人才,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因此,操作人才是纺织行业产业升级,提高质量的关键之一。
提起纺织人才,人们往往认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是人才。对此,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王久新指出,以前人们认为中专以上学历、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人是人才。但如今具有高技能的工人也被纳入了人才的范畴。今年3月,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此次技能大赛正是培养和选拔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他特别强调,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在1.4亿产业工人中,有7000多万从事制造业,但目前只有4%的人员具有高级工以上的技能资格,36%是中级工,60%是初级工,纺织行业可能比例还要低一些。一线纺织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纺织业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步伐。因此,提高一线工人的技能水平、营造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是纺织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企业参赛热情高涨
全国大赛的通知一经发出,得到了全国许多省市的热烈响应。由于企业职工参赛热情高涨,原有的选手分配名额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各赛区组委会纷纷要求增加名额,大赛组委会两次补充参赛选手名额。各地以此次全国大赛为契机,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岗位练兵、学赶先进活动,使职工技术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德棉公司此次共有3人参赛,分别获得了第一、四、五名。他们之所以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与公司长期注重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是分不开的。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普遍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德棉公司对新进厂的工人采取“一帮一”、“导师带徒”等形式,帮助新工人尽快提高操作水平。同时,公司坚持每年开展各专业工种的技能竞赛活动,对那些个人素质好,操作水平高的技术尖子,采取组建操作种子队的方法,由专人进行重点辅导、帮助。目前,公司9个生产车间每个工序都建有种子队,种子队员共有130多名。公司队种子队员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由公司职能部门组织验收一次,达不到操作技术标准的给予淘汰。几年来,公司内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整体操作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公司员工在各种技术比武大赛上都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殷红、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樊春霞和刚刚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苗喜云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技能人才。
安徽是纺织资源大省,棉花、蚕茧、苎麻、茧丝绸产量均列全国前十名,依安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何海若的说法,虽然安徽是纺织资源大省,但还不是纺织强省,离其他兄弟省还有很大的差距。安徽棉纺织占据半壁江山,但产品附加值还不高,深加工品种少。此次参加全国大赛对所有企业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学习交流机会,成绩好要知道好在哪里,成绩不足要找到差距。据何海若介绍,全省有条件的具有参赛机型的8家企业都报名参加了省里的预赛,即使没有这种机型的企业也派出人员观摩比赛。安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参赛场地、比赛机台、后勤条件、交通状况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经过企业的层层选拔,30名选手参加了省里的预赛,最终前三位选手获得参加全国大赛的资格。
重比赛更重练兵
安徽华茂的张冬梅取得了决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记者在决赛后碰到了华茂公司的工会主席宋霄林,从他口中得知,是他亲自开车把张冬梅从千里之外的安徽送到山东德州赛场,看到自己的职工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宋霄林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原来华茂公司的高支高密纯棉坯布刚刚获得了2006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此次可谓是双喜临门。宋霄林满脸笑容地对记者说,公司一直注重对工人的技能培养,并制定了对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从物质上给予奖励,在精神上给予荣誉。正是这些措施增强了企业凝聚力,稳定了职工队伍。许多刚进厂的合同工学有榜样,干有目标,她们愿意留下来和企业一起成长。由于多年没有举办这样的大赛了,自从得知本次大赛的消息,全厂织布工都报名参加了比赛。这对一线工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既是一个检验自己的机会,也是向别人学习的课堂。
与冠亚军相比,武汉江南集团胡丹第六名的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但湖北获得了团体优胜奖,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湖北棉纺织布工的整体操作高水平。湖北队领队,湖北纺织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张惠敏说,作为老国有工业基地,湖北纺织业素来具有练兵比武的传统。此次参加全国选拔赛的企业每年都举行自己的比赛,已经成为企业的日常基础工作。象武汉一棉、武汉江南集团这样的企业虽然已经改制,但依然把这一传统保持下来。湖北迈亚刚刚引进参赛机型时间不长,自知难以取得好名次,但参赛热情依然高涨。原来湖北有三个参加决赛的名额,由于选手成绩优秀,难以取舍,最后组委会又给湖北队增加了一个名额。记者在湖北队员驻地房间采访时,看到荆州乾盛公司的选手余文喜一直在房间里练习打结,她的教练黄云喜正在看业务书。黄云喜告诉记者,回去后,还要参加厂里对教练员的考评,比赛这几天一点不敢放松,业务书随身带着,有时间就看。面对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张惠敏表示,现在河南纺织的综合素质已经超过了湖北,江西的发展速度也在湖北之上。湖北再不加速发展就要落后,政府已经把纺织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到“十一五”末,湖北纺织销售收入将达1000亿元,棉纺纱锭达到1000万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德棉股份的魏凤珍应该是参赛选手中最激动的一个了。魏凤珍的成绩来之不易,用她自己的话说,“经过多年的艰苦付出,终于迎来了回报的这一天。”她的教练陈青也感慨地说,“她是个不知疲倦的姑娘,在厂里年年是劳模,她的成绩当之无愧。” 魏凤珍1993年技校毕业后,走进了德棉的大门。一进厂,正赶上厂里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生性倔强的小姑娘心里开始琢磨,人家能当劳模,自己有朝一日也要当上劳模。这一年她只有15岁。在教练的严格要求下,她苦练基本功,熟悉巡回动作。下班后,别的姑娘都去逛街了,她则呆在宿舍多练两个小时的结头,为了提高结头速度,姑娘自制了沙袋绑在手上,经过长时间的训练,魏凤珍很快成长起来。进厂一年就成了种子队员,在随后厂里举行的大大小小的比赛中都拿了第一。姑娘的心也开始高了,2001年终于迎来了山东省喷气织机大赛。但魏凤珍一直在片梭织机上操作,为了参加比赛,她要求上喷气织机,经过3个月的训练,她第一次参加省大赛就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随后的几年里,省里没有举办大赛,魏凤珍又回到了片梭织机旁,她在默默地等待下次机会的到来。2005年又传来了喷气大赛的消息,此时,不巧的是魏凤珍正在家休产假,但等待了4年之久的大赛消息让她兴奋不已,她毅然把不到3个月大的孩子交给婆婆,重新走上了喷气机台。两个多月的训练,带来的是第13名的成绩。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此次增加了应知应会考试,而应知方面正是魏凤珍的弱项。回到厂里,她为没有给厂里争光而感到难过。这时,跟了她十几年的教练陈青帮助她分析不足,鼓励她不要灰心,并针对理论知识的不足加大了这方面的培训。经过艰苦的培训,魏凤珍的技艺又有了新的提高,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有了一种有劲没处使的感觉。”这时,机遇又向她召唤了,2006年3月,参加全国喷气大赛的通知下发到了厂里。魏凤珍精神饱满地参加了车间、公司、集团、省里的选拔,她均以第一成绩闯关,最后杀入全国决赛。为了迎接最后的挑战,魏凤珍临赛前三个月把1岁多的孩子送到婆婆那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三个月里,她没有回过一次家。每天在车间里一呆就是10个小时以上,晚上回宿舍做理论练习。教练陈青自始至终陪在她身边,在采访中,陈青告诉记者,光练习的卷子就有一尺多高。
安徽飞亚的郭影是个实力很强的选手,为此次大赛也做了精心的准备,她已经33岁,十分珍惜这样一个机会。但当记者与她聊天时,她似乎有些闷闷不乐。原来,她从千里之外的安徽坐火车赶到德州时,在车上被车门挤伤了右手大拇指。记者才发现她的拇指已经肿的很高,由于第一天熟悉机台的缘故,拇指已经没有什么知觉了。这意味着拇指无法用力,按钮、结头都将受到影响,大赛前出现这样的情况谁不懊恼。记者问她,是否能坚持比赛。郭影坚定地表示,手指再疼,我也要坚持,绝不放弃。比赛中,她用左手代替右手,也较好地完成了比赛。
大赛期间,记者深刻感受到了选手们昂扬的斗志和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在赛场上、汽车里、房间中、饭桌旁随处可见各省市选手、教练员间相互切磋交流的场面。他们都是各省市前三名的选手,他们既为荣誉而努力拼搏,又为学习先进技术而孜孜不倦,充分展示了新一代纺织女工的风采。短短三天的大赛结束了,选手和教练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们带着收获离开了德州,给我们留下的是他们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纺织走向强大的希望。
记者感言
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德州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深刻体会着什么是高尚,什么是纯朴,什么是奉献。这些天脑子里始终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要告诉你,我们的纺织女工就是最可爱的人。
当魏凤珍得知自己获得第一名时,她首先给婆婆打了一个电话,她对婆婆说,您受累了。婆婆在电话里回答,你取得的优异成绩就是对我的最好报答。此时魏凤珍更想听听1岁零6个月的孩子叫一声妈妈,她已经三个月没有见到自己的孩子了。当婆婆告诉她,孩子已经高烧多日了。魏凤珍此时眼泪夺眶而出,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当她的教练陈青把这一切讲给记者时,一个劲地说,“付出的太多了。”并忍不住热泪盈眶,旁边的魏凤珍眼中也闪动着泪花。当时房间里静静的,我已经不知说什么好,我已经不想再问什么了,只希望她快点回家……。
获得第五名的周俊平有对双胞胎(龙凤胎)的孩子,刚刚四岁。每天她都是把孩子哄睡着了,自己再背理论考试的内容。最后阶段连中午也不回家了,只为准备大赛。
四川省第一名,华纺银华的选手杨小林常年坚持在家练习打结,四川的冬天寒冷潮湿,室内又没有暖气,她就在坚持在被子里练,从打20多个结到30多个再到40多个。
我相信,每个参赛选手背后都有她们无私奉献的动人故事,都饱含着她们辛勤的付出。她们要手勤、眼尖、耳灵,腿快,她们一个人要看8台机器,不停地走,不停地看,判断哪根经线、哪根纬线在织机的高速运转中出现断经断纬,一根断纱能否提前发现一秒钟,就可能关系到这块坯布的质量是正品还是次品,她们每天要这样走四、五十里路,还要忍受织布机的“嚓嚓嚓嚓”的震耳噪音。坚持一天,可以做到,坚持一个月,可以忍受,坚持数年呢?我们的纺织女工做到了,而且是完美地做到了。
比赛结束后举行的联欢晚会上,她们穿上时髦的服装,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又翩翩起舞,从她们自信、乐观的脸上感受到的是鼓舞、振奋,更是向上。
她们或许工作环境还不够好,工资待遇也不够高,但采访中,我没有听到她们的一句抱怨,她们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进取,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她们正用自己的青春编织着纺织强国的梦想。几天以来,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正是有了可爱的纺织女工,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才得以在世界上有了强大的竞争力。
我想说一句:纺织女工,你们辛苦了!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