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诗里孤独漫步》的40余位诗人

标签:
诗歌诗人文化 |
上周一,在悦读·唐宋诗词篇(上)中,我们一起品读《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夏夜》一书(详见本报6月29日A6版),今天,向大家推荐的是它的姊妹篇—《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这本书中,40余位唐朝诗人朝你徐徐走来,几百首唐诗婉转悠扬,此起彼伏。你感受到的,或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感,或是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恬静优美之境,抑或是李白那一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饱满的心。作者夏昆以唐诗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结合音乐、电影等审美对唐诗进行知识性解读。每篇又从诗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作诗缘起及影响等角度,对诗人进行中肯而不失趣味的介绍,最终撩起时代的面纱,让诗人从悠远的作品中走出来,走进我们的生活。
诗、酒、剑,成为唐朝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那个时代的浪漫与潇洒,自信与豪放,诗人们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完全归功于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这个词在那个时代逝去之后,几乎成了汉语词典中最富神奇魅力的一个词语,它就是唐诗。
40余位诗人共吟唐朝诗歌
唐诗,最伟大的一页由一个酒徒掀开。王绩,一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拉开了唐诗的序。
随后,“人不轻狂枉少年”的王勃,挥斥方遒,《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初唐四杰里的卢照邻,则是一位悲情诗人。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他,投江前只留了一句“天道在哪里?”然而,诗人无关生死。
骆宾王的诗中有着一只歌唱了一千多年的白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简单得几乎没有什么“潜力”可发掘,但是这么简单的诗歌却包含了“美”所包含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声与色。最后两句,干净利落,白、绿、红几种颜色跃然纸上,于是,一首诗变成了一幅画,一幅有声音的画。
之后,唐诗的帷幕逐渐拉开,这里有为天地找一个心灵家的陈子昂,用一首诗来为前辈赎罪的张若虚,可爱的老狂人的贺知章,从繁华走入静谧的王维,在山水中回归简单的孟浩然,酾酒拭霜刃、弹铗歌大风的王翰,用时代来书写人生的王之涣,将绝句咏成绝唱的王昌龄……
诗人似乎总是命途多舛的居多,但也有个别的“例外”,比如,仕途顺利的诗人高适,他用悲悯来俯瞰战场,实属难得。
唐诗巅峰当属寂寞的李白
763年,一位叫李白的诗人去世了,有人说他是病死的,也有人说,他是醉酒之后,跳入水中捉月亮而溺死的。很多人相信后一种说法。因为李白自己说过,他很早就想这样做了。
李白说,他“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那时候的月亮,大概是清澈的,如明晰的水,如孩童的心。
从那时开始,月亮就成了李白最好的伙伴,在他思念家乡的时候,举头就可见月光如水,静静地听自己倾述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在朋友离去的时候,峨眉山的半轮残月能超越自己的视
野,替自己给独行的朋友照亮:“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游玩的时候,镜湖上的月亮陪着他飞渡湖水,寻仙访道:“一夜飞渡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在访友的时候,月亮是诗人最好的伙伴,跟随着诗人的脚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在出征的时候,天山明月照亮将士的铠甲,反射兵器的寒光,也映出思妇愁苦的泪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与月亮纠葛了这么多年,于是到了最后,他跳入水中拥抱月亮,用最诗意的行为,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次追逐。
盛世结束一声叹息“遇知音”的友谊不变
安史之乱是公认的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盛唐之后,别了生命中无法承受之痛的诗人杜甫,只有韩孟诗派的崛起为中唐的诗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是孟郊贾岛等人的寒促哭吟已不复有豪迈气象。
当时,在中唐时期屹立而起的白居易,浮云不系字乐天,从神童到青年才俊,寻回唐诗的伟大,他的名字与李白杜甫比称。
与此同时,涌现出了“人生只是一场误读”的元稹,之后是独钓寒江万里愁的柳宗元,用诗歌的长矛挑战命运风车的刘禹锡,到了晚唐,则是衰飒之气中的一缕清音杜牧,以及最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李商隐。
然而,《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并不止步于此,在繁华竞逐的最后,奉上了一份用唐代诗人的友谊酿成的佳酿—
李白与王昌龄,高适与杜甫,李白与杜甫,元稹与白居易,刘禹锡与柳宗元。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恰如唐代诗人的友谊。作者列出了这几位好友间的故事,你想知道都有哪些吗?
一杯清茶伴月光,尽在阅读中。翻动书页,等待你一同漫步在唐诗中。
东快记者刘媛/文图由鹭江出版社崔雨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