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岗:久违,久辛

标签:
李耀岗诗歌诗人王久辛文化 |
作者李耀岗与王久辛先生合影
一地黄叶拥挤在草地上,构成了一眼能望得见的壮观,成片的树木枝桠间还挂着它们尚未枯败的兄弟,再往上是蓝得让人嫉妒的蓝蓝的天,像一大块刚擦拭过的蓝色玻璃,干净、透亮。风和日暖,阳光仿佛经过过滤般的纯净,把树的阴影清晰地投射在脚下,与树影相映的是诗人王久辛的身影。这是我十六年前结识的一个熟悉的身影,相识始于燕赵,后来多有联系,一直未断,但真正聚首的时候还是不多,近年来更是很少有一起交流的机会。老友重逢,又适逢这样壮美的碧云天黄叶地,这当是诗人喜欢的景致,也是我喜欢的,诗意而惬意,一个清澈、透亮的时间容易让记忆保持清晰。
久辛兄以前很多诗作在发表前也曾通过网络传来,听我的意见,其时我哪有什么有见地的建议,凡他的诗我都喜欢,现在用的一个网络昵称“寸心如米”就是摘自他某一短诗中的一句,对于他的诗作我也只贡献过四个字的评价“闳中肆外”。取之四字,予之四字,算是扯平。现在,他除了诗之外,还有很多工作和活动,范围已经超过了我能想象的边界。此次,是专程陪作协何建明副主席来的,在我看来他们两位大家共同的元素中除了军人、作家、鲁奖得主等等之外,还有一个沉重的话题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南京大屠杀。王久辛的著名诗作《狂雪——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被永远地镌刻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后墙上,是一面长39米、宽1.2米,镶嵌在墨色大理石内铜质诗碑。而何建明副主席刚刚完成了他的巨著《南京大屠杀全纪实》,非常令人震撼的一部伟大作品(一定要好好学习),即将刊发在今年《人民文学》的最后一期,届时我国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首次国家公祭将举行(12月13日)。两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在关注一个民族的伤疤、伤痛,这反映了他们作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悲悯与反思,它们都是可以不朽的巨制。与有肝胆人为伍,从无字句处读书。他们都是思想高端的舞者,与此等有肝胆之人相交,应是不辜负大好时光。
印象之中,久辛兄是个敢说敢当的西北汉子。他的经典诗作《狂雪》《致大海》《肉搏的大雨》……多为浩荡澎湃、汪洋恣肆,极具气势,而且批判时弊疾风骤雨、犀利辛辣,天命之年已过很久,还能保持这样持久的激情,直面世事崎岖,始终情未减,刀未老,让人叹服。平时在微信圈中,久辛兄的帖子直接而热情,密集而热烈,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喜笑怒骂,直截了当,有社会责任,有家国情怀。种种迹象表明久辛不是一个内心安分安静的人,而是有棱有角有思想的性情中人,很多的见地值得借鉴学习。正好有此机会,就陪同久辛兄在附近的一处林木茂密的院子里散步、闲聊。出乎我的意料,此时久辛相当的安静,满足地享受四周的风景和难得的好天气,轻声缓语地闲说着一些与我们相关的话题。走累了,就选择一处阳光丰盈的地方坐下来继续闲聊,安安静静地像是自说自话。兜里两包牌子不同的香烟交替抽着,像是两队白色烟草在进行着一场接力,无声无息地接替着燃烧,看得出来,久辛兄相当享受这份清静。偶尔指着面前的树和阳光谈谈与创作关联的事情,说说朋友圈里的趣事,调侃一下自己年事已高。说实话,男人是不显老的,久辛兄也是,现在的模样几乎与初识时的样子完全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掐指一算,他到京武已近十八年了,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世事人心只有他自己清楚,这其间又有怎样一些诗心文胆的历练、诗情不减的坚持是他在意的,也只有他自己清楚。我比较欣赏他就像此刻一样,能够在纷繁之中,做到入定一般,可以热闹起来,也可以安静下来,这样不也挺好。记得久辛兄曾晒过几枚章子,多出自名家之手,篆文有“久辛必果”“久辛必甘”,这可能是朋友对他的一片美意。甘也好,果也罢,建议不要太辛苦,更不要保持长久的辛劳,年岁渐长,还是让身心安稳,岁月静好为好,算是对老友的一点絮叨,久违了久辛兄。
2014.11.25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