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20世纪第一位大诗人:阿波里奈尔
(2011-12-29 13:48:13)
标签:
阿波里奈尔法国米拉波桥美好的文字岁月蹉跎文化 |
阿波里奈尔出生于1880年,是一个意大利军官与一位波兰流亡贵族女儿的私生子。他是被作为弃妇的母亲带到法国的。他做过家庭教师、编辑,浪迹于社会的最底层。后来他与毕加索等青年画家结交,开展新美术运动。1913年他发表《未来主义的反传统》,在绘画诗歌方面树起了立体未来主义的旗帜。1913年出版诗集《烧酒集》,1917年出版图像诗集《美文集》。他认为与科学不断创造出机器和飞机一样,诗也应不断创造出新鲜的东西。他说:“诗人的任务就是不断创新、新的一切都在于惊奇……惊奇是强大的新生力量。”现在法国流行的各种各样图像诗最早就是他的创造。这种图像诗并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根据思想内容表达的。如他写的《心》:
我的心啊宛如一朵颠倒的火焰
全诗由七个法语词的一句排列成一颗心的图像,它也像火焰。然而火焰的尖端朝上,而心的尖端朝下,形状又恰好颠倒。诗人的用意似乎表示心中的火焰烧反了方向;我们苦苦追求的结果往往正好相反。这首诗与另外一首诗后来就刻在他的墓碑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没有法国国籍,可以不去参军,但他却满腔热情申请入伍,结果被弹片炸得头破血流,做了开颅手术。他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在情场上却屡屡失败。1907年春天他认识了青年画家玛丽·罗朗桑,并狂热地爱上了她,但是几经周折最后又归失败。罗朗桑为阿波里奈尔作了有阿波里奈尔、毕加索与自己等人在内的一幅画,为后人留下了立体派艺术家的群像。而阿波里奈尔则写了《蜜拉波桥》(此诗已有五种汉译)回忆自己与玛丽·罗朗桑站在桥上望着塞纳河的情景。诗人感叹时间、爱情与流水一去永不回!世上的一切变动无常,只有“我心依旧”:
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
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
这两行诗在篇中反复出现,一再表白心迹。
1918年,阿波里奈尔终于与曾经看护过他的姑娘雅克琳·科尔布结婚,证婚人是毕加索。这时的诗人健康状况已经很差,当年就去世了,年仅38岁,死后葬在拉雪兹神甫公墓。
阿波利奈尔的作品相当庞杂,最重要的是诗歌。诗集有《动物小唱》(又名《奥菲的随从》)(1911)、《醇酒集》(1913)、《被杀害的诗人》(1916)、《美好的文字》(1918)等。在代表作《醇酒集》中,诗人力求从传统诗律中得到解放,重视诗歌内在的节奏与旋律,从而开辟了现代诗结构革新的方向。《醇酒集》由于采用了新的节奏,和谐地表现了纯朴、自然、清新、亲切的意境意使这部诗集成为法国抒情诗发展历程上新的标志。阿波利奈尔的立体诗。
《美好的文字》包括许多短诗,是诗人在战壕里匆匆写成的。这部产生于战争烽火中的诗集,标志着现代诗在诗体与格律上的第一次彻底的解放。有些诗将诗句分散排列成奇异的图像,被称为“立体诗”。《醇酒集》和《美好的文字》对法国现代诗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阿波利奈尔还有剧作《蒂雷西亚的乳房》(1917),被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发轫。
此外,早在1903年,他与青年画家、诗人亚黎等创办月刊《伊索的盛宴》,登载大胆创新的诗画。1913年发表评论文集《美学深思录》,介绍当时新出现的立体派绘画。
阿波里奈尔是继承十九世纪的象征主义,开创二十世纪诗歌新局面的人物,是法国二十世纪第一位大诗人,他更是位诚挚的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代绝唱:《米拉波桥》。
米拉波桥诗话
法国国家电视台播映《一个世纪的作家系列》中的纪约姆·阿波里奈尔专集,最后朗诵了阿氏名篇《米拉波桥》(Le Pont Mirabeau)这颗法兰西灵泉的漱玉,将人引向塞纳河上的米拉波桥。
而今,米拉波桥已非昔日流浪汉的栖身之地,观光者可静听导游叙述上世纪初的一段诗界轶闻。
1907年,毕加索对挚友阿波里奈尔说:“我给你找来了一个未婚妻。”阿波里奈尔由此结识女画家玛丽·罗朗珊,立即坠入爱河,二人常在米拉波桥流连忘返,有诗为证:
当初执手相顾的时刻,
双臂搭成的虹桥下,
去去逝水
逐不尽频频秋波。
诗人一片痴情,挥笔吹捧玛丽·罗朗珊的色粉画,使之一时声名鹊起。其实,无论从相貌还是秉性上,他都很难真讨女人欢心。5年拍拖,玛丽·罗朗珊弃他而去,重演了阿波里奈尔原先经受的一场悲戚闹剧。10年前,他游历德国时,一相情愿地爱上了英国女子安妮·普莱顿,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竟将女子约到莱茵河岸一悬崖顶上以死相逼,非娶伊为妻不可。安妮在胁迫下暂时应承,随即寻机逃往英国。求婚人并不气馁,反而穷追不舍,两度奔往伦敦乞爱,直至对方远遁美国避难方才望洋兴叹。
情场失恋,诗坛得意。阿波里奈尔从其不幸际遇中汲取灵感,写出《安妮组诗》(le cycle d’Annie),即传世之作《饮酒集》(Alcools)的上篇。半个世纪后,人们找到在大洋彼岸成婚定居的安妮·普莱顿,她对自己靠阿波里奈尔流芳世界文苑居然一无所知。
至于玛丽·罗朗珊,阿波里奈尔被她狠心抛弃后,竟再次诗兴勃发,谱写了《玛丽组诗》(le cycle de Marie),成为《饮酒集》的下篇,其中流传最广的正是《米拉波桥》。借此诗之名,塞纳河上一座不甚显眼的桥乘势成了游人游览巴黎的一处胜景,年年岁岁供远来的文人骚客一番凭吊。
《米拉波桥》暗含《玛丽》一诗的主导动机,曰:“江河恰似吾辛酸,不息不竭的水源。”它是阿波里奈尔在玛丽琵琶另抱后,旧情难以忘却,独自步上“蓝桥”,怅望流波,低吟的一首哀歌。
光阴荏苒,
一去不复返,
爱情从此失落,
恰似这桥下的塞纳河。
此诗成为名篇,被人久诵不衰,全在它寓诗于景,托景抒情,似怨如诉,亦不失典雅。作者采用象征修辞格,以河川流淌喻岁月渐消,给人逝波如斯之动感,从而忆及自己失去的恋人。离恨幽幽,落花流水,思之惘然!霎时间,他又故态复萌,气宇重现,仰盼星河欲曙天。
终于,这位深于诗情的失恋者顿悟春水东流,光阴易逝,而人生依然,实属无可奈何,因之叹息:
夜来孤钟空鸣,
忘川上岁月蹉跎。
《米拉波桥》旋律和谐,阴阳韵交迭,节奏奇特,是一首音乐感极强的诗歌珠玑。从开始的逝水,经追忆秋波,情爱失落,又回归塞纳河,全诗如行云流水般畅达,首尾衔接,回环不已,给读者以余味无穷的至上美感。
现今,阿波里奈尔在全球可谓赫赫有名,可他生时却是个十足的倒霉鬼, 一度涉嫌卢浮宫珍宝盗窃案被逮捕入狱;后为求得法国国籍,又于1914年志愿赴一战疆场充当炮灰,头部中弹片留下后遗症,1918年忽染流感殒命。碰巧的是,此君形单影只的灵车通过巴黎街巷之日,法国群众正在欢庆一战祸首德皇威廉二世下台,万人齐声高呼:“打倒纪约姆!”不知跟德国皇帝法文名字偶合的逝者在天之灵听了作何感想。
像他的生平一样,纪约姆·阿波里奈尔死得颇有些荒唐。他留下的《米拉波桥》手稿,1988年以7万法郎在巴黎成交拍卖。
最后,让我们再读读阿波里奈尔的《米拉波桥》。
《米拉波桥》
米拉波桥下流着塞纳河,
宛若我们爱的逝波。
旧情已成追忆,
犹记那痛定的欢乐。
夜来孤钟空鸣,
忘川上岁月蹉跎。
当初执手相顾的时刻,
双臂搭成的虹桥下,
去去逝水
逐不尽频频秋波。
夜来孤钟空鸣,
忘川上岁月蹉跎。
爱情似流水,
一流而过,
生活这般缓慢,
而希望却如此火热。
夜来孤钟空鸣,
忘川上岁月蹉跎。
光阴荏苒,
一去不复返,
爱情从此失落,
恰似这桥下的塞纳河。
夜来孤钟空鸣,
忘川上岁月蹉跎。
来源:凤凰网文化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