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志魄君持守敢语真言慰大荒
--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主任、诗人北塔先生专访
郭思思
记者:第31届世界诗人大会于 2011年8月28日至9月4日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基诺沙市召开。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位诗人参加了会议。世界诗人大会主席杨允达、本届大会执行主席玛丽安(Mary Ann Lackovich)
、美国著名华裔双语诗人非马等出席会议并进行了主旨演讲。基诺沙市市长基思•波斯曼(Keith
G.Bosman)在开幕布式上向世界各地的诗人致欢迎辞。作为中国代表团长,请你详细介绍一下大会和中国的获奖情况。
北塔:
谢谢你们对世界诗人大会本届诗会的关注。首先,我要更正一下,我们代表团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大陆诗歌代表团。代表团成员一共有16人:爱斐儿(山西)、北塔(江苏)、冰峰(内蒙)、陈泰灸(黑龙江)、陈亚美(内蒙)、邓熙(重庆)、刘波(北京)、刘让(安徽)、孙萌(山东)、王妍丁(辽宁)、肖敏(重庆)、杨四平(安徽)、杨北城(江西)、野宾(湖南)、张小云(福建)和周道模(四川)。代表们来自13个省份。其中男10人,女6人。中国大陆诗歌代表团全球最大,因为中国不仅人口全世界最多,诗歌人口也是全球最多。今年参会的有台湾的代表,往年还有香港的,将来可能还有澳门的。那都是我们所无法代表的。
会议前后,中国大陆诗歌代表团考察了世界旅游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原始的家”夏威夷、影视之都洛杉矶、娱乐之都拉斯维加斯、工业之都芝加哥、“世界之都”
纽约、建国之都费城和首都华盛顿等都市,在每一个大城市都与当地诗人进行了座谈朗诵等交流活动。大会出版了英文版《2011年世界诗选》,内附每位诗人的小传、照片及作品。这次大会设有几个诗奖,分英文、西班牙文及华文三组,分别就几个主题进行评选,在8月31日晚宴上宣布并颁发了奖状。我们代表团有四人获得本届诗会“优秀诗歌奖”:北塔、冰峰、野宾和肖敏等。必须声明,我虽然是世界诗人大会执行委员兼中国办事处主任,但并不是今年的诗赛评委,对评奖过程一概没有参与,甚至一无所知,到现在都不知道评委是谁;因为我从来没有问过,也不想去打听。
记者:在多元文化并存、中西文化碰撞、古今文化交汇的新世纪,北京市人民政府迄今已主办了三届的“诗意中国—中华世纪坛中秋国际原创诗会”旨在通过原创诗歌、原创音乐等形式,将传统节庆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从而向青少年进一步宣扬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你认为"中秋"这个传统的节日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紧密联系吗?在你的印象中,有哪些代表作品?
北塔:首先我要澄清,“诗意中国—中华世纪坛中秋国际原创诗会”
到目前搞了三届,只有今年的第三届才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前两届都不是,政府连影子都没有。因为前两届搞得有声有色,所以今年政府来“摘桃子”。其学术顾问是我所敬重的诗人严力先生,他不是那种容易苟和的人。让咱们回到正题。当然,中秋节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诗歌。中秋节与诗歌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两个主题,即相思和乡思,因为中秋节是家庭团圆的日子,游子们的这两种情思在这个节日尤其澎湃。惹起这两种情思的主要是月亮,所以,中秋的月亮诗尤其发达。我在北京地铁里做的这一期诗歌展示项目的主题就是月亮。中秋诗历代佳作迭出,如陆龟蒙的《中秋待月》,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太常引》,齐已的<<
中秋月》等等。
记者:在中国文坛上,我们都知道你不光诗写得好,评论也是挺牛的,能介绍一下你的获奖作品吗?
北塔: 本人曾获第三届“中环杯”《上海文学》奖诗歌奖,第二届世界汉诗艺术奖理论奖、香港《诗网络》2006年度诗歌创作奖、《芒种》2008年度诗人奖和中国 网“中秋咏月”优秀奖、2009年匈牙利第29届世界诗人大会组织奖、2010年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青年诗会优秀诗歌奖、2010年美国世界艺术文化学院院长奖(表彰其出类拔萃之诗歌成就)等奖项,大家肯定我的主要还是诗歌创作。值得提出的是:这些全部都是民间性质的奖项,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夹杂着些微友谊的成分,但没有权力和金钱的作用,否则,主事者没必要奖给我这样无权无势的人。
记者:杨克主编的<<中国新诗年鉴>>,10年来已经打造成诗歌界最权威的选本了,但你参与的《中国文学年鉴>>等官方选本为什么没有影响力?
北塔:
影响力有不同的领域和方向,民间的或官方的,应该说各有影响力吧;如何能让不同的影响力相互渗透,是大有学问的。我参与《中国文学年鉴>>,是工作需要,为了饭碗,与个人之思想和志趣关系不大。
记者:你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馆的文学研究专家,曾受中国作家协会邀请为第一、二、三届“鲁迅文学奖”撰写专家审读报告,因此,你肯定对获奖作品有独立的看法,也包括最近的"茅奖"。
北塔:
我最近因为访美事宜,牵扯精力太多,对茅奖关注不多,读的作品更少。但我是莫言作品的嗜好者,他的获奖是名至实归。其他不敢置喙。请让我借此机会,说点题外话。由于官本位思想和小人文化等封建毒素在目前的中国依然恣肆流行,在很多地方,很多部门,很多学术性的工作往往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甚至强暴,受到乡愿恶俗的干扰甚至左右,学术性反而相当稀薄;这是导致人们对官方学术评审活动质疑乃至反感的根本原因。什么时候“政”“学”彻底分开了,学术的公信力才会真正获得。在西方价值体系中,官方奖与民间奖是不同的,前者称为
award,后者称为prize。诺贝尔奖是诺贝尔私人拿出资金和观念设立的,属于后者,评委们的独立性很大,所以其公信力是比较强的。环视神州,有几个知识分子是有立场并且坚持自己的立场的?有几个掌握话语权的人是有历史感其决定是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的?现在的问题是:看客们自己要学会辨别,自己把脑子交给了别人,完了还说别人误导了自己,那是矮化自己的浑人逻辑。
记者: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据说,你到过贵州,还到过诗乡绥阳,谈谈你对贵州的印象如何?
北塔:我只到过贵阳、遵义及绥阳,对贵州感觉很好。冬天不太冷,还湿润,与北京正好相反。贵州的诗歌氛围相当好,社会各界为诗歌贡献的努力也相当大。如<<大骚动>><<大十字>><<大开发>><<诗歌杂志>>和贵州茅台酒厂今年出资创办、著名诗人李发模主编的《国酒诗刊》等。我受邀参与了《国酒诗刊》一些工作,觉得很有意义。当然,刊物的题材范围还有待扩大,品质也有待提高。我与贵州诗歌界的朋友也相处甚恰,如实力派诗人空夏、刀和南鸥等,觉得他们禀具真性情,重情义。我期待与他们更多的交流。
记者:你怎么看待“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你认为它们的边界是什么?
北塔: “民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着天壤之别。在英文中,前者称为Ethnic literature,后者称为minority
literature。比如说,在美国,全世界各个民族的人都有,人口一千万的和壹万的,他们的文学身份相互平等,都属于Ethnic literature,而不是minority literature。大家忌讳说minority,因为这个词有政治性和宗教性。但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不说这个词还不行。“少数民族”有时意味着弱 势,有时意味着特权,甚至意味着撒娇。尽管宪法中有“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但有些少数民族作家本身在内心里就没有坚持这一原则。什么时候,“少数”这 顶帽子摘掉了,才会有真正的平等意识,有着种种附加因素的 “少数民族文学”才会成为堂堂正正的“民族文学”。在我的印象中,现在中国真正优秀的所谓少数民族作家,如张承志、牛汉、翼人等,他们虽然也显现甚至有时强调他们的民族身份,但那只是表面现象,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人作为人的心灵、道德和信仰等更加本质的因素和更加普世的价值,正是因此,外族人,只要是人,读他们的作品都会产生共鸣。
记者:在网络风行,文学多元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你认为当下贵州的文学创作怎样冲出瓶颈?也就是说,贵州作家离获"鲁奖""茅奖"还有多远?
北塔:在网络时代,“天高皇帝远的”自得心理相当可疑,边缘价值观是否真的自由也值得质疑。西南一隅的说法已经过时,贵州作家没必要自卑,没必要削减脑袋往“奖”“湖”里钻。贵州有很好的诗歌资源,无论是传统文化中的还是俯仰于天地之间的,关键是如何转换,我觉得,还是要有现代意识,要勇于突破,贵州的中青年作家正在自我更新,我寄望于他们。不要总是在北京和贵州之间首鼠两端。直接把眼光放到全世界范围的顶尖文学水准上来吧。现在是网络时代,有这个客观条件。当然,主观上的能力和意识还有待加强。否则,即便莎士比亚到了你家门口,你也无法跟他对话。
人物档案
北塔,原名徐伟锋,男,汉族,1969年5月1日生于苏州吴江,曾任教于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供职于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专治诗歌、评论与翻译,业余在北京大学给本科生讲授“外国文学专题”必修课。系世界诗人大会执行委员兼中国事务顾问,世界汉诗协会副会长,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顾问,《当代诗坛》汉英双语诗学季刊和《世界汉诗》等杂志副主编。曾参与编写《中国诗歌艺术鉴赏辞典》《中国文学年鉴》等,参与翻译《叶芝文集》等,参与“九五”国家 重点课题“中国文化发展报告”。曾受中国作家协会邀请为第一、二、三届“鲁迅文学奖”撰写专家审读报告,曾受邀赴美国、蒙古、韩国、德国、奥地利、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等国内外各地参加研讨、采风、朗诵和讲座等各类文学活动。曾率中国大陆诗歌代表团前往墨西哥、匈牙利、台湾和美国参加第二十八届、二十九届、三十届和三十一届世界诗人大会。曾获第三届“中环杯”《上海文学》奖诗歌奖,第二届世界汉诗艺术奖理论奖、香港《诗网络》2006年度诗歌创作 奖、《芒种》2008年度诗人奖和中国网“中秋咏月”优秀奖、第29届匈牙利世界诗人大会组织奖、美国世界艺术学院院长奖等奖项。
北塔已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英文对照个人诗集《正在锈蚀的时针》(2002年)和《石头里的琼浆》(2007年)和《双铧犁》(与仕宏合著)等,学术专著《吴宓传》(2001年)《戴望舒传》(2003年)等,英译中著作《哈姆雷特》(2001年)《欧洲幽默文化史》(主译,2001年)《八堂课》 (2003年诺奖得主库切的长篇小说,2004年)《莎乐美回忆录》(主译)《米沃什词典》(1980年诺奖得主米沃什的自传,与西川合译,2004年) 《泰戈尔诗选》(2005年)《奈保尔家书》(2001年诺奖得主,与常文祺合译)和《菊与刀》等,中译英著作有《卞之琳短诗选》(与卞之琳合译,2004年)《花开无意——佟晶石诗选》《陈颖杜诗选》和《秋语——方大成新诗一百首》《奥鲁古雅风情》等。主编并主译:外国青少年文学名著丛书(英译汉)“锦瑟诗丛”(汉译英)和《2011中国诗选》(汉译英)等。
(载2011年09月30日<<贵州民族报--民族文学周刊>>笫8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