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cctv《看见》柴静贵溪校车事故留守儿童农村学前教育 |
分类: 剪刀手自白 |
一个长期不达标、屡次整顿却没有关停的幼儿园;一辆荷载7人、却实载了17人的小面包”校车“;一段面目可疑、已经塌陷了两年的乡村小路;几个善良热心、自己凑钱希望在平安夜前为村民做点好事的基督徒老人;一个被雇来修路、从来没修过路、只把鹅卵石和沙子倒在路上压平就了事的普通村民;一个热心留守儿童教育、却最终犯下“滔天大祸”的女幼儿园园长兼肇事司机;11个最小3岁、最大6岁、让人不忍再次目睹照片的幼小生命;这几条各自存在、互不相关的线索,在2012年那个气温降到了零度的贵溪平安夜的清晨,以一种最惨痛、最悲剧、最不应该发生的方式发生了交会。
同时交会的,还有许多拥有各种合理以及无奈的理由,默默从这件事情的背景中浮现出来的当地教管以及交管部门的官员们。
他们中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恶人”,但他们无一,可以不在这寒冬池塘中翻覆的农村校车面前,在这11条永远消失的幼小生命面前,低下头来。
http://s16/mw690/6e8f7c63gd2a17d9231cf&690
跟车的谭老师,事故后她一直没有出家门。她跟柴静说,她并不是害怕见家长,而是她觉得自责,没有保护好孩子。对于事故的过程,她近乎失忆。但家长告诉我们,她其实救起了三个孩子,只是因为太恐惧,而完全忘记了。
http://s7/mw690/6e8f7c63gd2a17dcf1266&690
被好心的基督徒们自费雇来修路的村民老董。因为没有修路经验,他把鹅卵石和沙子铺在路上,但没有压实,这也是导致经验不足的司机周春娥冲入池塘的原因之一。事故后,他才得知,远房亲戚的孩子也在这辆校车之上,未能幸存。
http://s7/mw690/6e8f7c63gd2a17d8c9ce6&690
胡家死了两个女儿,两个任谁回忆起来都是“话不多,笑眯眯”的姐妹俩。事后家人因为害怕太伤心,把照片全部销毁了,但后来爸爸发现手机里还有姐妹俩互拍的几张,于是冲洗出来,奶奶看着照片,看着看着又哭了。
http://s10/mw690/6e8f7c63gd2a17de0fd29&690
发生事故的春蕾幼儿园。一学期学费600元。镇上没有公办的幼儿园,县城的幼儿园在20公里之外。公办幼儿园进不去,高价民办幼儿园上不起,很多父母只能选择这样条件相对简陋、收费较低的乡村民办幼儿园。
这真的只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交通事故,它发生的原因无比简单,但对每个灾难的样本分析都可以无比复杂。比如《校车管理安全条例》针对的只是“义务教育”,对于此次事故中的“学前教育”其实并无明确的指导意见;比如现有的国家和地方界定“幼儿园是否规范”的标准,对于城市和农村并无差别,于是有些农村民办幼儿园其实几乎没有可能“达标”(如江西省要求3个班,90个孩子需要1260平方米,每个老师都需要教师资格证);而那些注定经不起审批的幼儿园,如果不出事,就永远存在并满足着最朴素的底层教育需求,也绝不会被取缔,一旦出事,都是罪大恶极的“长期整顿的违法幼儿园”;还有交管部门其实查不到校车的“超载”,因为人力不够,因为出岗时间差异,因为“猫和老鼠”长期的游斗;还有农村村级道路的深层问题,事故不断,隐患不断,就算换了国标的校车都可能陷在泥里根本开不起来;还有初衷充满善意的“修路”这样的民间好事,如果不按照科学的规律,也完全可能制造灾难;当然还有更多的未解,主管教育部门的监管和安全意识是否能真正到位?关停了违规幼儿园,大量农村孩子如何上学?事故后为农村配备了几十部国标校车,但道路和配套系统能否跟上?
所以,在事故中活下来的跟车的谭老师,事后不愿简单指责肇事的幼儿园园长,却说“我只能选择沉默”,我们问她这件事到底谁错了,她沉默良久说,“我不知道”。
活下来的孩子一共4个,都在健康恢复中,平时看起来并无两样,但大人们发现,他们会避开成年人,偷偷议论这场事故,议论谁活下来,谁死去了,谁脸上的伤是如何造成。经得父母的同意,我们采访了5岁的幸存女孩贝贝,她一直依偎在父亲怀里,不太说话,永远在摇头,不想上学,也不想回家。父亲说,她晚上有时会突然发抖,然后醒过来,紧紧地抱着大人。
http://s3/mw690/48ecbfd5gd2a3661aee82&690(幸存儿童 贝贝)
柴静在结尾演播室中说:这次采访中,我很难忘记贝贝的眼神,那个眼神里满是委屈和创伤,她才五岁,还不会表达,不加责问,但是当她看着你的时候,这样的责问却重重地压在你的心头。你不能不去想,在农村这样的资源困境之下,怎么样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农村的学前教育就象贝贝一样幼小,几乎只是靠着本能的力量,踉踉跄跄地往前走,缺少扶持,无人看护。这次,在跟贵溪市委负责人的交谈当中,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其实民办幼儿园在做很多政府本来应该做但却没有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才要加强规划
童宇翔 男 4岁
童晨熙 男 6岁
(记者:柴静
(节目片名致敬《中青报》“冰点”2011年723动车事故报道《永不抵达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