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苦“药”——节目播后之碎碎念
标签:
柴静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节目后记央视《看见》杂谈 |
分类: 剪刀手自白 |
药家鑫案,是一个太触动公众神经的案子,贫与富、罪与罚、权贵与草民、严惩与宽恕、真相与谎言、传播与误播、说理与宣泄……太多的矛盾交织其中,太容易被强大的理性情绪与同样强大的非理性情绪双面夹击,轻易就会陷入谩骂和攻击。又赶上药父正在起诉张显,回顾下央视采访李玫瑾的前车之鉴,播这个节目,诚如高空走钢丝。。。就像有人在留言里说的:柴,何必淌这趟浑水?
我们也斟酌了很久,既怕假正义之名嗜血狂欢,又怕借同情之意打扰悲伤。所以药家鑫伏法后,我们跟张家父亲和药家父亲的联系仅止于人道的安慰,并无采访的需求。直到6月26日,药家鑫父亲发出如下微博:“药家鑫从一个懂事的孩子,优秀的学生,到一念之差犯下杀人罪,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这个短信让我们看见一个父亲在极度悲痛中的理性与承担。这种承担,正是药家鑫生前所最缺失的,甚至也是药案发生过程中他们夫妇所最不具备的,但这份重可压顶的承担却在药家鑫死后,在父母的悲伤和沉痛中缓缓沥出,字字有泪,句句呕血。
同时,我们又得知,张妙的父亲张平选,曾托律师给“仇人”药家带去了慰问的口信。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不管是张家,还是药家,在一声终结的枪响之后,在死亡带来的最深的沉寂里,慢慢从妖魔化的愤怒与谣言里走出,浮现出的最可贵的人性。悲剧已经发生,药家鑫和张妙在另一个世界相逢的时候,他们会用他们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恩怨。但这个世界的事情,依然有太多疑问和心事没有解决,而这正是我们关心的,也是需要被“看见”的。
药父母的律师兰和说:“阴影是永远走不出来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阻止阴影的再现。”,但阻止阴影再现的方式,不是回避,而是把带来阴影的那片乌云仔细端详清楚,并驱散。而这片乌云,对于药家夫妇来说,就是儿子的内心。
在播出前,我跟编导葛西厢、毛莉莉一起熬了好几夜,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数次删改,两个善良的姑娘最后都进入了疯魔状态,左右权衡,最终呈现出来现在这个样子。制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是一个努力获得最大基数谅解的过程,是一个滤掉了旁枝末节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克制的过程。
有很多案件本身过程中的细节和纷扰,但凡争议过大、容易引起情绪反弹或说不清楚的,领导审片时都让拿掉了。事后我们发现这是对的,这让这个片子显得更干净了。我在想,一个细节或一个段落是不是有价值,要以十年后我们再谈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大家是否还关心来判断。喧嚣终会休止,只有人性和悲悯永存。
看到很多肯定的评论,也欣慰于这个片子打动了不少人。其中有一个特别简单的留言,我很喜欢,他说,他看到的终于,“是人,不是妖。”
也有人留言说,“看完了,跟老爸一言不发,各自回屋”,这是最典型的中国父子。如果这个片子,能让更多像药家那样的父子,在琐碎日常的生活中,多想一秒钟,多了解一下彼此,那它就有了价值,那药家鑫的死,除了法律本身的惩戒之外,也就能像他父亲希望的那样——“死得其所”了。
“一粒苦药”是我给节目最先起的片名,后来因为怕播出的时候不够明确而更换了。播完才发现,昨天是阴历七月十五,民间的鬼节,是传说中的另一个世界里的魂灵们出来游荡散心的日子,也是那里的地官们拿出本子清点校籍以及勾画赦免的日子。不禁想起好友及良师庄永志发来的一条短信:“菩萨低眉
,金刚怒目。” 这话说得通透。
也愿所有善良和正义的人们,怒目有时,低眉有时。愿生者安好,死者安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