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八节说“姨妈”

(2007-03-08 20:30:00)
分类: 闲书闲电影

“三八”节前看了一部女人戏:《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对于“姨妈”,所有的女生都是非常熟悉的,但对于这个片名,还是让我颇费思量的。三八节说“姨妈”

三八节说“姨妈”

“姨妈”在同名小说中有个名字叫“叶如棠”,但这个名字明显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片中戏份并不重的外甥对她的称呼。这一声“姨妈”,成为了她最终的身份标志。为什么呢?也许只有女生明白。

 

因为“姨妈”是常见而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姨妈”是让人厌烦但好长时间不见又会令人恐慌的,“姨妈”注定是被遗弃的,是肮脏的,是会随着水流冲走,随着岁月消失的,“姨妈”意味着某些必然的“失败”……还有,“姨妈”有的时候是疼痛的。

 

而“后现代”,则让我更加费解。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点破,但一直在期待着姨妈脱胎换骨走入所谓“后现代”全新生活的我,直到看到电影过半才慢慢悟到,姨妈是绝不可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她的善良与势利、庸俗与清高、浪漫与保守、夸张与荒唐、可怜与可笑,她的肥胖臃肿的身躯和自命不凡的步伐、以及内心充沛激荡的种种不合时宜,是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的,而这种“不合时宜”,对于姨妈来说,也是终身不可改变的,她非但不会进步,而且会一步一步倒退到她原先最不耻的生活中去。

 

 所以“后”其实是“滞后”,“后现代”,即“落后于现代”,这一点小小的顿悟让我在影片前半部分许多成功的搞笑段落和许多不成功的搞笑段落之间,蓦然分泌出了一缕心酸。

 

这部电影的片名是我所喜欢的,但电影中主人公的演绎,则跟片名一样,是“很姨妈”,又很“后”的。

 

“虎妞”出身的斯琴高娃,举手投足怎么看都不象地道的上海人,尤其是开篇部分,有强烈的小品感觉和“演”的痕迹,其矫情和浮夸程度,可以跟春晚媲美,以至于开演二十分钟之内,我不断地想退场,但再往下看,慢慢好一点,又往下,又好一点。到结尾部分,她基本回归了演技派。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斯琴高娃是个内蒙人。她对上海女人的理解完全是“民间舆论化”的,上海女人的精神气质绝不是那小点斤斤计较、浮躁、算计、忸怩和做作所能表现的,她演“过”其实了。跟她比起来,饰演专门勾引老女人的“上海老白脸”周润发和饰演东北泼辣妞的赵薇,给了我一定程度的惊喜。也许,作为悲剧中的喜剧人物,我对他们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他们就象张爱玲所说的人生那件“华美的袍子”上的“虱子”,怎么跳都是虱子,怎么荒诞,怎么无聊,都不会影响他们作为噬咬者、破坏者的本质。甚至它可以在伤害和噬咬的同时姿势优雅。(周润发的告别镜头完全是对“小马哥”系列片子的“致敬”。)

 

所有穿插在姨妈生活中的人,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不管是为了女儿而到大街上碰瓷并最终杀人的女民工、爱美成性却为了一只猫而心脏病发的水太太、被外婆毁容的新兴人类少女或是街上杀鱼的庸俗女市民,全都是LOSER,就连年轻、新潮、善良,看似并无问题的外甥,编剧都要给他加上一个强烈象征意味的“跛足”……我能理解他们创作的前期动机,但情节的编排和情绪的铺垫始终让我遗憾大过感触。因为:如果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人生的积木,那么“姨妈”就是整个积木的底座,底座的倾斜和滑稽就必然导致整个积木的建筑危机。我想究其原因可能是,这部基于一个上海女人命运的内心戏,制作班底却是完全“非上海”或“非女人”的:

 

导演许鞍华(我很尊敬的女导演),是个香港人。

 

编剧李樯(我所非常喜欢的《孔雀》的编剧),是个男人。

 

许鞍华对中国的理解,整个是“后”的,比如她颇费笔墨刻画的上海老棚户区的生活以及对东北贫民区生活图景的展现,都是有框架的,时代感错位,带着明显的“97回归前港人看大陆”的假想视觉模式。她“后”了。

而李樯,他本应是极其聪明和敏锐的,从《孔雀》中他对“姐姐”这个角色的塑造上可以看出。但是他对于与他不同时代的,尤其是“老女人”的理解,显然是夸张和带有某种YY成分的。“姨妈”身穿红色全身连体毛衣,跳进泳池“血”染风采的那一段无疑是全场的笑点,但绝对带有强烈的男性幻想色彩。从这个角度,李樯也“后”了。

 

不过,也许这部电影从片名到导演到编剧到演员的这种“后”,正是它不可言说的另一种本质。因为,“后”,是我们所有人终将面临的心态。爱唱KTV如我,经常会在同座吼出一首让我瞠目结舌的火爆歌曲的时候,羞愧地觉得,我“后”了。

 

今天上网,发现还有人开始在留言中含蓄而沉痛地写道:“盼醒”。 我知道,我又“后”了。三八节说“姨妈”

 

今天过节,一个小学英俊男同学在网上祝我三八妇女节快乐,我坦然欣然接受。他惊讶说:你真诚实。我今天祝了一堆女生,每个都跟我发嗲说,讨厌~~~六一还早着呢嘛~~~~~~~~~。 我无语……跟她们比,我就更“后”了。

 

所以,如果今后有人说我是90“后”,我不会拒绝,因为我心灵的一部分,痴痴地流连于八零年代,哪怕终将淘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