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09-05 21:41:56)
分类: 剪刀手自白

这个外号叫“湖南婆”的女人,长得矮小而瘦弱,短发,五官坚硬。

 

她至少帮助贩卖过三十多个孩子,是一个儿童拐卖集团最为重要的“下线”,但从始至终,她都拒绝在镜头前说“对不起”。

 

她开口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想谈论我的过去……”但是话还没完,眼泪突然喷薄而出。

 

她前不久刚被判了十五年有期徒刑,她的情人,拐卖儿童的主犯被判了死刑。但她最先提起的,是她家中可怜的婆婆,可怜的小叔……说起来泪水止都止不住。她对于婆家,显然充满了奇特的感情,然而她决口不提她的丈夫。

 

再采访下去,我逐渐背心发凉,因为我们发现,她的婆婆是个弱智,她的小叔是个精神病,而她本人,是被人贩子卖到潮汕地区当媳妇的。

 

那一年她25岁,卖了6000元。她的丈夫姓郭,也是个先天智障。她奋力逃过三次,每次都被捉回来,痛打一顿,最终,她决定再也不逃了。不仅不逃了,而且她突然彻彻底底死心塌地成为了郭家的人。她为智障的丈夫生了一儿一女。她一心一意地照顾公婆和小叔,她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最离奇的是:当她的亲弟弟千里迢迢地找到她要带她回家时,她拒绝离开这个“家”。

 

提起弱智婆婆在她被逮捕后,拣路边的垃圾吃,她泪流满面,她说如果她在家绝不会这样;说起死去的公公,她眼眶也是红的,她说虽然他曾经看不起她,虽然他曾经一再地阻止她逃跑,虽然他花6000块钱毁掉了她的一生,但是……这是她公公啊。她甚至会因为公公为了买她而借高利贷内疚不已,她会为了公公葬礼上要用白米(潮州的某个风俗)而一个人汗流浃背地跑去割了二三百斤的谷子回来碾米,她会为了公公临终前一句要好好照顾家人,而恪守承诺,什么苦活累活都干,一个人撑起一整个畸形的家庭。

 

甚至,当她在2000年爱上了另一个男人并与之同居,她都依然会无比坚定地告诉我们,虽然从情感和身体上背叛了她的丈夫,但她“生是郭家的人,死是郭家的鬼”。连她抱养的孩子,都一定要姓“郭”。

 

她对这个不健全的、贫穷的、毁掉她幸福的买主家庭的感情从何而来呢?在她公公死后,她原本随时可以离开的。我太费解了。

 

我想起两个星期前无意间看到的新闻:

 

19983月,10岁的奥地利女孩娜塔莎·卡姆普什被一个名叫普里科罗皮尔的电信工程师绑架,之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她一直与世隔绝,被关在此人的车库里,受尽折磨和性虐待,直到今年823日,她逃了出来。

 

在她出逃之后几个小时内,这个电信工程师因为崩溃而卧轨自杀。然而得知这个消息,娜塔莎对他的死深感悲痛,她发文说:“他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大部分,我为他的死感到悲伤”,她拒绝对这个囚禁了她整个青春期的“罪犯”发表任何谴责,她宁可回到被囚禁的车库,也不愿回到父母身边。

 

人们称类似这个女孩子的心理为“斯德哥尔摩情结”,意指人质在长时间被关押之后对绑架者产生依赖和认同感。

 

“湖南婆”也是如此么?我曾经以为是,但很快不以为然。因为她对于她真正的“主人”——她的智障丈夫,毫无依恋之情。她所忠诚的,只是她的身份。但这种忠诚又从何而来呢?

 

案发后,警方在她家中搜到三个孩子,做完DNA鉴定后,发现只有一男一女是亲生的,最小的那个不是,必须要解救并带走。她哭得昏天黑地。她说这是她拣来的孩子,从三天大开始养,从来没有打算卖过。这是她最宝贝最疼爱的孩子,比亲生的还要亲。平常她带孩子出去,自己的孩子一手一个牵着走,这个孩子她一定要背着。

 

她疯狂地爱着这个跟她毫无血脉关系的小孩,她喂她吃自己的奶长大,天真地认为,只要吃自己的奶,他的DNA就会跟自己的一样。

 

柴说,可是,人也会吃牛的奶的啊。

 

她执拗地说:不会啊,可那是牛奶,这是人的啊。

 

在看守所里,她象母兽想念犊子一般地思念着这个小孩,终日以泪洗面。而当我们问她为什么要抱养这个孩子而不卖掉的时候,她告诉我们,她绝不会卖的,她一心打算把这个孩子拉扯大,将来可以给娶不着媳妇的神经病小叔当儿子,给他送终。

 

她说在潮汕人家,“传宗接代”和“家有男丁”是顶顶重要的,而“血脉”是无所谓的,抱来的也罢,偷来的也罢,买来的也罢,只要家里有男孩才算是正常家庭。所以她帮那些没有男孩的家庭买孩子,她认为也并不伤天害理,买来的孩子都会被视如珍宝。如果她自己根本没有生育能力,她也会去买一个小孩来替郭家兴旺香火。。。

 

所有买孩子的,左邻右舍都知道。没有人会在意他是不是亲生的,没有人会在意远处会有一个因为丢失孩子而伤心欲绝的母亲。

 

谁以为耻?不以为耻。

 

当一种文化已经在几百年中被当地族人接受并认同,它就化为民风民俗。这种侵蚀力,是惊人而可怕的。这种她曾经深深痛恨的文化,已经长在了她的骨头里。

 

或许她也有某种“斯德哥尔摩情结”,但她不是被一个具体的人绑架,她是被一种更深的力量所裹挟。所以她不会再为了自由离开家庭,所以她会对一个捡来的孩子倾注比亲生孩子更多的感情,所以她会反复地帮拐来的孩子介绍买家,因为她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湖南婆”,她早已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地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今日简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