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留言引发的讨论

(2006-08-15 01:11:50)
分类: 剪刀手自白

2006-08-14 17:10:24,一个叫“永远”的网友留言如下:

我是宁波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参加工作一年了。这次台里会有一个新闻评选。希望你能站在专业的角度给我一点小小的提示和建议。:)

 

同时也希望在这里的其它朋友们给点建议好吗?如果你是电视观众的话什么样的报道形式是你喜欢的?我们这次新闻评奖是命题作文是关于宁波和贵州帮扶的,帮助那里的小孩子完成学业。我们将有一次大型的广场活动就以这个活动为由头可以是长消息也可以是短消息。如果单纯是数据的话就很单调,我想做得有感情些想跟着一个贵州来的小孩子拍,如何?他那天是怎样和宁波市民结下对子的,不过好像这个也有点落入俗套你觉着有什么好主意呢?

 

 以下是我和几个网友看到之后的跟帖,觉得这个话题其实很有延展性,也是个有意思的思维训练,所以我基本不加删改地贴在这里,有兴趣的朋友接着讨论。:)

 

头发接着乱           2006-08-14 20:56:57

同意你对于影像鲜活性的判断,人物的命运永远要比数据、解说、图表这类要有力量和有感染力的多。所以我赞成你跟拍,在记录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但是一定要选对人物,主人公选的好,节目就成功一半。

 

如果这是一个目标要评新闻奖的命题作文,那我觉得我能给的建议很有限,因为上面希望看到的必然是感人的、正面的、积极向上的调调。那么你记录下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就行了,主旋律,当然,也不一定不好看。

 

如果这是一个稍微自由一点的自选新闻,那么其实帮扶双方的心态都是很有意思的。这种帮助和公益行动的出发点当然无可争议,但内在心态上定有微妙区别。宁波市民亲切、热情但不乏“神”一般的优越感,贵州被帮助孩子的潜在紧张和自卑,(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孩子在这样的大型被帮活动中都会有点不知所措的),虽然他一定会流露出喜悦和感激。还有,这种帮助其实只是即兴的、政绩工程和略带心血来潮的,它对于一个孩子的未来真正能改变多少,孩子对于自己的明天一定还是忐忑不安的。

 

贵州和宁波的经济差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贵州孩子失学的现状也绝非一次帮扶所能解决的,你要是能把这种正面新闻背后的忧伤,感激涕零背后的隐痛做出来,做的是当下的新闻,落脚点却放在未来,可能会好些。

 

临时上线,暂时就想了这些,拙见仅做参考。:)

 

[匿名]2006-08-14 23:07:02

作为一名观众,讨厌画外音,觉得是种干扰。不妨尝试让影像自己说话,用并置的方式让影像之间有所交流。很记录片式的。你一定拿不到奖。

 

来到这里,你又必须思考,你是为什么拍?为了拿奖?还是为了尝试格套以外的拍法,拓阔观众视野?为弱势拍?为了分析问题?强调片子的社会性? 

 

stefanio 2006-08-14 23:17:57

我看过凤凰台做的一个专题《姐妹》,里面都是跟拍反映最朴实最平常的生活场景,但就感觉无声胜有声,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

 

宁波和贵州这个对子还是搞得比较好的,至少两边的特产流通多了不少,好像说是宁波出巨资弄来了贵州孝敬中央的茅台,这里有杨梅等一些经济植物弄到贵州山区,说是增加了不少收入,嘴馋就记住能吃能喝的了,所以我感觉这会是个好活动。

 

[匿名]2006-08-15 00:16:09

是丫,正面肯定少不得。但我会期望新闻具有前瞻性,如范姑娘所言。

 

通常这类节目,焦点都放在受助人身上,他们是理所当然的观看对像,背后的心态离不了“有没有帮助?”、“能帮助多少?”、“实际效用在哪里?”。

 

如果善举需要的是长久的维持,并具有平衡社会财富的功能,关键不在受助者,而在施助者(包括施助的市民,及作为中介的政府部门)。他们怎么理解行善本身?施肋者和受助者之间的交汇在什么地方?施助人本身对行善的期许。他们对资助的用途有什么期许?不妨多访几个路人甲乙丙丁。让我们对市民的心态有个粗略的掌握。

 

这样的活动当然是好的,但如果需要长期维持,除需要一些专职协调的机构(慈善机构)外,还要社会上普遍具备互助的心态,这是公民教育的范畴。

 

跟拍小孩是会比较容易讨好,但我会期望一些更硬的东西,需要的是以简驭繁的功力,发挥空间比较大,能看出一个记者对现实的把握和解构能力。

 

在看完上述留言之后,碰巧看到一个大学女生去贵州支教的博客文章,感触很深。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我觉得对“永远”来说,会是另一种启发。

 

菩提树下无聊的人 http://blog.sina.com.cn/u/489d28bc010004wh

 

我们所在那所学校在一个镇上.小镇有一条"",由几家商店组成。每次我们从街上走过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小女孩。她穿着永远看不出颜色的脏脏的衣服,看到我们总是露出洁白的整齐的牙齿,还会叫一声姐姐。我们都蛮喜欢这个女孩子,知道她家住在街下面,但是从来没有去过。

 

上周的周末,恰逢赶集,我们上街的时候又遇到了她。她和她的姐姐在一起。见到我们,又是很亲热的一声姐姐,我们就叫他们跟我们回去玩一会儿。聊天时才知道她和她的姐姐是同母异父,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哥哥。问爸爸妈妈哪里去了,说去打工了,家里只有爷爷照顾他们。姐姐上三年级了,妹妹还没有上学。家里正在为姐姐上学的30快钱学费而着急。父母又联系不到,而马上就开学了(提前开学),不交钱就领不到新书。我们决定到她家去看看。

 

他们带领我们从农业站的二层小楼进去,下到街的下面,我们终于看到了她家。是一间破败不堪的土屋。进去后,里面黑糊糊的,只有打开门才有一些光亮。我们进去挨着门坐定,上小学6年级的哥哥从里面出来了。弟弟也被从里面拉了出来。6岁的弟弟穿着掉光了扣子的上衣,赤着脚在泥地上走着。年老的爷爷坐在门边唉声叹气,抽着旱烟。哥哥的学费也仍然是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些纪录,希望有机会能帮助他们。

 

那天我们带着姐弟几个去了集市,买了几十支笔,给弟弟买了一条裤子。

 

故事到这里,似乎,该圆满了。我们发了一回“善心”,那几个孩子有了一次倾诉,得到了几支笔。似乎大家都是有了收获,也满足了我们的某种心理上的虚荣。但是后面的事情让我们始料未及。

 

其实或许是我们做错了。那几个孩子都需要衣服的,可是我们只给弟弟买了。两个女孩子应该是有些期待我们也给她们买的,但是我们没有。为什么?有一些不是原因的原因。那天我们给弟弟买了裤子后,姐姐和妹妹抢着说她们也没有衣服穿,只剩下身上的一件。不知道为什么,同行的甘说看到她们这样就不想给她们买衣服了。我虽然心里也有些不舒服,但我还是在为自己难过。我们希望做的难道只是“施舍”?我们是希望他们拒绝我们的“善心”,而我们可以表现出一副慷慨的样子,来满足我们自己的心理上的需要。

 

后面的几天,那两个女孩子一有机会就到我们住的地方来,依旧是叫着亲切的姐姐,我们却听得不是滋味。慢慢,有人讨厌她们了。有一天晚上,妹妹甚至要求睡在我们那里,被拒绝了。我们将她送了回去。

 

现在两个女孩子还经常来我们那里,我发现我的脸上也是冷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个男人
后一篇:出差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