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到哪说哪 |
这两天忙着搬家,基本每天忙到弥留状态。到家已经十一点半。
生活的改变,有时就是“扔”和“买”,两个动作。在选择、抛弃和新的占有中完成一次重新洗牌。
今晚去了IKEA,目标任务是给书房兼客房买张小床。最先看中了一张999元的小床。造型很简单,就是一张床垫下面四个银灰的金属支架,连床架都没有。虽然朴素低调,但是大方耐用,这点随我。
人类的大部分思考,出现在面临选择的时候。
这张沙发床缩起来套个沙发套就是沙发,摊平就是床。因为结构设计还算巧妙,有好多人在频繁地重复着从沙发到床,再从床到沙发的过程,嘴里啧啧着。我也饶有兴趣地看着,心里蠢蠢欲动,如果买这个,那么它平时可以当沙发,客人来时又可以当床,差不多的价钱,岂不一举两得?
理性上觉得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一种奇怪的犹豫又占了上风。我坐在上面感觉了一阵,又站起来看了半天,始终下不了决心。然而我对我的迟疑本身又充满了迟疑,既然它在实用性上似乎有明显的优势,我为什么不当机立断地买下来呢?我为什么老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呢??
梳理清楚这种奇怪心态的最好办法就是问自己几个问题:
1.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哪里?答:又可以当沙发,又可以当床。
2.我到底需要一张床还是需要一张沙发?答:床……,不过也不反对多一张沙发。
3.它到底是沙发还是床?答:要么是沙发,要么是床。
4.作为一张沙发,你觉得它能打几分?答:嗯……70分。
5.作为一张床,它能打几分?答:嗯,似乎……也70分。
在一瞬间我明白了它让我迟疑的原因。因为它虽然是个两用的家伙,可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它每一瞬间都只能以一个面貌出现,而不管是哪一个面貌,它都不是最佳选择。
不用废话了,我掉头就买了最先看中的床。因为一个看似双赢的结果,实际上是双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