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剪刀手自白 |
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当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时,柴静奇怪地说:“你怎么会是这个表情?你在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表情。”
我起初不以为意。
她说,“你看着我”。我看向她,微笑着,目光柔和。
“你再看镜子”。
镜子中我看到一张表情严肃的脸。
“你再看我”,她说。我转向她,觉得有点好笑。
“就这样,不要动,来,慢慢地,再转向镜子”,她循循善诱,生怕打碎了我脸上的笑意。
在镜子里,我看到的,依然是原来那张,我从小到大十分熟悉的,冷峻和带着些忧伤的脸。
表情在一瞬间被置换了。鬼使神差。在我无能为力的瞬间。
“天哪”,她叫起来。
“天哪!”我也在心里叫起来。
“如果我从镜中看到的那个人从来不是别人看到的那个人,那么,难道……我从来没有真正,见到过我自己??”
我有点晕。
身边的人都认为我是一个极其开朗搞笑的人,每当我恳切地告诉他们我认为自己其实是个从骨子里面很忧郁的人,他们都会哄堂大笑,认为我又在搞笑。我没有办法说服他们,就像我没有办法改变我每次照镜子时下意识的表情。
“来,试着对镜子笑一笑”,柴静似乎想吹口气,把那个她所熟悉的灵魂从我顽固的镜魇中解救出来。
我努力地笑了下,但依然不是她平时眼中的样子。
1936年,法国著名精神学家拉康(Lacan)提出“镜像理论”。理论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拉康说:“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强占了我的位置,使我无意识地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他物作为自己的真在加以认同。”
误读在所难免,只是我没有办法确定是别人误读了我,还是我误读了我自己。
镜子里的我代表的是我内心对自己的自我认同。或是一种自我想象,自我审美。而别人眼中的我代表着另一个镜像,它虽然不为我所见,但却被大多数朋友认可和接受。
那么,哪个算是真正的我呢?
黑格尔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奴辩证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关系式:个人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它只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认同自己。而拉康的新发现是,这种认同最后以他者对主体自己的取代而告终。
是不是,换通俗的说法就是:人最终不是自己以为自己怎样,也不是别人认为自己怎样,而是自己认为别人认为自己怎样最后就变成怎样了呢?
临睡前,我洗完脸站在镜子的面前,玩那个古老的戏法:“Mirror mirror ,我问你……”
脸上许多小水珠,突然有种微观的幻觉,是不是每个小水珠放大后都会有一个球面的我的映射,当水珠重叠的时候,它们也就变成很多形状各异的凸面镜,如果小水珠上也有生物,他们透过水珠看到的我一定也是各不相同的吧?
呵呵,不想了,生怕自己过于务虚。这张照片是前年底去新疆时柴静拍的。这代表了她眼中的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