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宣和熟宣的区别及各自用途
标签:
宣纸生宣熟宣绢丝织品 |
分类: 梦真堂书法培训大润发分校 |
我国唐宋时代的画多画在绢上,元代以后才大量用纸作画。绢是一种丝织品,现在已很少使用;现代作画多用宣纸。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这种纸用青檀树作主要原料,制作精细,纸的质地绵韧,色泽白雅,纹理美观,光而不滑,软而不脆。宣纸,作画墨色层次清晰,滋润有韵,历来被视为佳品。
宣纸分生宣和熟宣两类。熟宣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可作工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宜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表现金碧辉映的艺术效果。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作画容易掌握水墨,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故一般画山水者喜用半生半熟的宣纸,因其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沁,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复杂丰富的笔情墨趣。这种纸可以自己制作:用少许明矾溶入冷水中,用排笔蘸水均匀地刷在生宣上,注意刷满,不可有漏痕。矾水的浓度。决定宣纸的生熟程度,刷前可蘸点矾水在舌上尝一尝,有轻微涩味即可,若过涩即成熟宣了。宣纸湿后极易破裂,可用旧报纸垫在下面,刷后连报纸一起揭下晾干。
宣纸价格较贵,可选用东北的高丽纸、四川的夹江宣纸、江西的六吉纸,以及陕西、四川、贵州等地的夹皮纸来代替。它们价廉且性近于半生半熟的宣纸。
|
邓立强书法专题 |
邓立强藏头诗专题 |
邓立强诗文专题 |
目前,对有关的考古发现成果,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西安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种自然堆积的麻纤维在铜镜压力下压成的;至于内蒙居延地区的金关纸和陕西扶风县的中颜村纸虽具备纸的初步形态,但没有经过抄造的过程,纸质粗糙,不能书写。只能算是纸的雏形或原始纸,不是真正的纸。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蔡伦仍是发明造纸术的代表人物或发明者。另一种意见认为西安灞桥纸是中国最早的纸,他们认为灞桥纸是经过造纸基本工序造出来的,铜镜的重量是不可能把堆积的麻纤维压成薄片的,灞桥纸出土时可以分层揭开,灞桥纸是分散的单一纤维不规则异向交织的薄片,具有纸的典型结构。至于金关纸和扶风纸,经检验证明它们都经过全部造纸基本工序,而且纤维短细柔软,质量比灞桥纸还要好,经过试验,可以用毛笔在上面写字。根据上面的分析,有理由认为上述古纸都是真正的纸,说明蔡伦以前已能造纸。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桿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宣纸的起源和特色
宣纸起源
宣纸产于中国安徽泾县境内的丘陵山区(泾县古时属于宣州府,现属于宣州市管辖,因此称为宣(XuanPaper)。这里山清水秀,溪水潺潺。为手工制造宣纸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檀皮、草料、调料、溪水等等。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手工技艺制作宣纸,以为生计。从古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历代王朝都把安徽泾县宣纸列为“贡品”,安徽泾县宣纸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得金奖,畅销国内各省市及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宣纸的特色
宣纸品质纯白细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故有“千年寿纸“的美称。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用宣纸制成的册页、信纸、印谱、对联等工艺文化用品,是企业、团体、个人的上等书写佳品,可以久不变色、不虫蛀。具有很高的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
按加工方法分类,宣纸分为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生宣则吸水力强。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按用料配比不同分类,又可分为棉料、皮料、将净三类。其中又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等之分,规格上有4尺、6尺、8尺、丈二、丈四、丈八等。一般来说,棉料是指原材料檀皮含量在40%左右的纸,较薄、较轻;净皮是指檀皮含量达到60%以上的;而特皮原材料檀皮的含量达到80%以上。皮料成分越重,纸张更能经受拉力,质量也越好;对应使用效果上就是:檀皮比例越高的纸,更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越能经受笔力反复搓揉而纸面不会破。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书法用棉料宣纸的居多、画画用皮类纸居多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不能用净皮、特皮纸写字,而是棉料宣纸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书法的需要了。
宣纸原料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青檀树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故青檀树皮便成为了宣纸的主要原料。而当地又种植水稻,大量的稻草便也成为了原料之一。泾县更伴青戈江和新安江,这三点便为泾县的宣纸产业打下基础。至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后扩大到十余种。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历经一年方可制成。
制作过程
宣纸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十八道,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其中有保密工序,不为外人所知。伐条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宣纸的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两年以上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草低)。
宣纸制作技艺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原所占面积极少。山地、丘陵,主要是侵蚀剥蚀丘陵和喀斯特丘陵,为宣纸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树的理想种植地。青檀属榆科,是一种石灰岩指示性乔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长后具有纤维细密、均匀、造纸成浆率高的特点。而宣纸的另一道重要工序--自然漂白必须依助于喀斯特山地的石滩,在石滩上摊晒原料经日晒雨淋完成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部,属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四季分明,为宣纸原料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充沛阳光。
纸帘是捞纸的重要工具,而捞纸是纸浆经抄造成为纸的极关键的工序。纸帘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宣纸的产成品质量。纸帘的制作原料也与泾县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泾县及周边一些地区产一种苦竹,长者可达二丈有余,这种苦竹,笋苦涩不能食用,但是竹纹的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易于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制成的竹帘是捞纸的必备工具--纸帘。它不易腐烂、不吃水,且价格低廉。捞纸用帘的编织好坏能决定宣纸质量的优劣,而一些特色品种首先从编帘就开始了:如罗纹、龟纹、单丝路、双丝路以及水印纸。
在台湾造纸的方式略有不同,其原料有雁皮,桑树皮等是属于韧皮类,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清洗,漂白后筛除杂质,打浆,借以搅拌分离纤维,再加水稀释,放入比例黏剂(分散剂)成浆料便可进行抄纸,抄纸是利用竹帘及木框,将浆料荡入其中,经摇荡,使纤维沈淀于竹帘,水份则从缝隙流失,纸张久荡则厚,轻荡则薄,手抄纸完成后取出竹帘,需以线作为区隔后重叠,并待水份流失部份,采重压方式增其密度,便可进行烘培,烘纸是利用蒸气在密封的铁板产生热度,以长木条轻卷手抄纸,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同时进行品检,就是成品的宣纸。
宜平:书写时必需平放,才易于书写;若纸皱,便不易书写了。惟有人写古篆隶时,故意将纸揉皱,以求斑驳之致与古意。
洁净:纸上污秽,会影响观瞻运笔与墨色,灰尘也会影响运笔,若与墨汁相杂,墨既不坚,亦乏光彩。这虽然只是小事,但也是很重要的哦!
分格:书法书法,写字最重法度,故「书」、「法」并称,尤重间架与章法,布置章法有纵行横列之分,立定间架则有九宫、田字、米字诸式。线条亦有明暗之别,凡篆隶行草楷诸体都是如此,尤其是楷书更是重要;据说唐人重「法」,丝毫不苟,看留下来的名家诸法,其法度之谨严,空前绝后,故有九宫创于唐人之说。分格也需随书体而定,法度最严的楷书和篆隶,纵横需整齐,行列皆可画分,而行草惟有直行,不宜加横列,以免缚手缚脚,不得纵放。明线宜细,以免妨害观胆,暗线用书宜轻,不必涂抹,以免损毁纸张。若摺纸易起皱折,妨碍运笔,亦须避免。
固定:书写时纸需固定,若纸随笔动,字便不能随心应手。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纸,也可以用镇尺压在适当位置,使纸固定。
垫吸水布:以笔饱蘸浓墨写字时于顿挫重按处,力透纸背,墨渗纸外,不但会沾污桌面,且笔画染开,也会破坏画面。所以需要以吸水纸或布垫在纸下,可以将渗出的墨吸乾净,保持画面整齐。
待乾收纸:墨汁未乾时收纸的下场大家都很明白吧!好好的一个字平白多了个「镜像」,有时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还有,不要自作聪明的将作品「盼乾」,或是想用卫生纸吸乾,这样不但会使墨易脱落,且会使墨色受损。收拾时,不要任意摺叠,以免损纸,有碍观胆。
藏诸乾凉处:纸受潮易腐朽,过度乾燥又会破裂,因此若想使贵大作能长长久久,就保存在乾燥阴凉的地方。其他如虫蛀也需注意。
在纸诞生以前,丝绸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光辉灿烂的古文化立下过功勋。
追溯中国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鳖甲壳及牛胛骨上的,以甲和骨作为文字的载体;钟鼎文——金文,是铭铸在金属器件的文字,其载体是金属。
除此之外,还有将文字刻划在陶器、瓦当上的,称瓦当文字;还有刻在岩石上的,称刻石。这些文字阅读起来极不方便,因而稍后出现了书简。
在秦代,皇家的文件也都是写在竹简上的。到了西汉,发展为写在缣素(白色丝织物)上,称为帛书。那时,重要的文件就都用帛书了。其实,帛书不是始于西汉,在这之前,就已有在丝织物上写字的了。在《鲁论》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张问关于士大夫的品行,孔子回答他“要言忠信,行笃敬”,子张要马上记录下来,来不及去拿简,就写在绅上(绅是丝制宽腰带)。
目前已出土最早的帛书是战国楚帛书,可惜实物已为美国所收藏,我们不能知其面貌,据说很奇特,上面有书有画。大概是因为丝织品代价太高,或者古代传流下来的大量书简未曾全部换代。所以在西汉,简书与帛书并存。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出土文物,马王堆一号汉墓(轪侯利苍的夫人)出土的大量竹简,都是目前已失传的古代典籍,如孙膑兵法等,都是非常宝贵的史料。同时又在三号墓(利苍的儿子)发现了大量帛书,有20多种古籍,约12万字,其中有《老子》、《易经》、《战国策》等,与现代本不尽相同,都写在缣素上。综上所述,帛书始见于战国,到西汉逐步被广泛采用,但囿于缣素价昂,所以与竹简并存。
话说到这儿,“纸”已经呼之欲出了,竹简笨重,缣素价昂,那么用什么东西来替代它们呢?那就是纸。什么叫纸?据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对纸下的定义是“纸,丝滓也”。也就是说,原始的纸是茧衣、缫丝过程中的下脚废丝以及漂絮时留存在箧底的丝屑纤维形成的一种薄绵片。这种絮片当然亦能写字,比起缣素来要便宜得多了,但强度不及缣素。后来,就专门用此种丝滓来制作絮片。因为它是由丝组成的,取名曰“纸”,从糸旁。用现代技术名称来说,其实它是属于一种“非织造布”(凡用可纺纤维粘合压制成的絮片,现代称“非织造布”,以区别于纸)。非织造布是一个非常广宽的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它将应用于各个方面。另外,还有一种也是由丝构成的纸,是利用蚕儿在平面上吐丝,使不能成茧,所得平面丝片,加以压制,称茧纸。日本至今还在生产这种茧纸。
用丝来做纸,成本还是太高,后来就出现了用其他纤维(如麻)来造纸。发现最早的这类纸是在西汉。到东汉蔡伦将造纸技术改进,正式生产纸,至此丝与纸才分道扬镳。后来造纸又改用非纺织纤维(如木质纤维)。为了区别两种不同的纸,另外又造了一个字,称帋,但是这个字推广不开,大家还是喜欢用“纸”字。因而“纸”字就沿用至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