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庆游(28):过泰山(12)

标签:
泰山日出姚鼐拱北石石刻尽漫失 |
分类: 跋山涉水_游记合集 |
过泰山(12)
图文/韦步峰

[照片说明:泰山顶上呈现的日出画面。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061221]
远处被暗色托着的橘红,仿佛正在被无边的神奇稀释,渐渐浅淡渐渐扩展,终于要弥散在整个被晨曦唤醒的大半个天空。
看来,太阳真的不会出来了。一股莫名的失落,也在渐渐蚕食我坚持了许久的热望,
像极了新闻记者采访团的人群,逐渐有些松动,直至发展到有些骚动起来。不少人已经收起手机,呼朋引伴,仿佛在做着即刻就要离开现场的打算;但也有心存不甘的人,依旧目不转睛,依据全神贯注于明显有些疲惫了的东方天际。
“唉,这么辛苦登上泰山,却等来一个没有日出的早晨。”不知什么人随口嘟哝了这么一句,人群里立刻有人响应:“是在,真是晦气。”
看到日出,无论是否专注,任何一个晴朗的清晨,都能看到的再平常不过的见惯不怪的景象,而能有幸在泰山上看到日出,就绝对是一种很独特的享受,从此可以在人前展现自豪的语调乃至赫赫的神色了,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见。我有些悻悻起来,回望身后,那密密铺排着的人群,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减少。
东方已然很明亮,那架从在夜里就一直安放在三脚架上的摄影机,兀自安静地立着,似乎并未收到人群情绪的波动。
那些预定了与朝日合影的人,此刻该是更加沮丧的心情,而那些收了人家钱的摄影师,是非要退还人家钱不可了。
好像从过了中天门开始,沿途就有人擎着一本影集,一张张翻展开来,不断招揽着专业拍照的生意(越近山顶越多)。他们不停重复着“日出只有二分钟,独特的拍摄角度,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的话,他们所展示出来的作品上,果见有人或将初升的太阳托在手掌心,或把太阳用“心”形的手指套住,或轻启双唇,将那通红的太阳含住,更有甚者,将衔在嘴里的香烟去凑近猩红的朝日,俨然形成其被点燃的姿态,确实很有创意。只可惜,创意虽好,竟然遭遇天公不作美,岂不悲催。
“出来了,出来了!那不是太阳出来了吗——”随着一声呼喊,波动的人群陡然一惊,齐刷刷的目光一齐举起。
天啊,果真是太阳。正在努力挣脱暗色的羁绊,努力露出猩红一点——那分明是一道不起眼的弦,此刻却惊起无限的波澜,点燃了万千渴望在瞬间迸射出无限的花火。
随着那弦的逐渐增大,终于形成了喷薄的气势,在凸显着黎明颜色的世界里,陡然燃起无尽的豪迈。我这才意识到,原先那横亘在橘红颜色下面的暗色,应该就是浩瀚的海,但或者也只是浓重的水气!
——我的天,那“海”也着实太宽广、太深邃。
此刻的太阳,仿佛正从水中荡涤过泛着红色的玉盘,露出水面的猩红,正要脱离水面的淡红,而依然被水浸没的,则只露出隐约着的红的轮廓,这便是“五彩”的模样!太阳越升越高,渐接近早已经铺展开来的红色背景,也终于将那红色领起,形成万道光芒的模样。
渐渐地,由橘红变成金色的太阳,完全跳出“海”面,正被更加广阔的红色背景接住,冉冉上升。我果真见到了“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气势,也终于认可了姚氏所描朝阳“正赤如丹”的烂漫。放眼脚下四处山峰,还真是“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好一派泰山顶上看日出的瑰丽气象!

[照片说明:泰山顶上呈现的日出画面。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061239]

[照片说明:朝日越来越亮。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061402]

[照片说明:泰山顶上“新闻记者采访团”。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061528]

[照片说明:拱北石与太阳的合影。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062203]
我很想知道,之前抢着打退堂鼓的那两名女子,是否也见到了这日出的壮丽,是否意识到了轻信别人戏谑,该当无地自容。
人群还有无数手机、相机擎在空中,似乎全然无视太阳光的已经有些刺目。拱北石的质地也清晰起来,争抢着显出刚毅的颜色,将发出夺目的光的太阳稳稳托住。
“可算是在泰山顶上见到日出了。”我身前一个老妇人,转过头来长长呼出一口气,爽心地说道。
“是啊,”见她朝我看着,我便接了她的话,“确实别有一番韵味。”
“走吧,都刺眼了,还是去别处看看吧。”她的老伴也转过头,整理了一下大衣。
“那拱北石下面,好像有刻字呢。”我继续向前张望,努力想看清楚更多一些的拱北石的底下。
“是有几个字,但也好像有没有刻完的迹象……”一个由拱北石方向走过来的年轻人,很意外地接道。
“哦——”我点点头,便不再说话。
在景点留字,中国人历来有此雅兴。虽然能够成为独特的景致,但何尝不与“到此一游”般的信手拈来无异?索性不去看——伫立在此,只为能看到喷薄的日出,有此际遇,足矣。
“咱往那边走吧,”又到了三岔路口,我对妻说,“那个‘五岳独尊’的石刻,我还没有看仔细。”
可当我们到了那里,依然人山人海,最低处的“尊”字,被争着拍照的人群遮挡得严严实实,竟然成了“五岳独”。
游人太多了,一味滞留等着拍照,怕是要到晌午也未必能够如愿,还是早早下山为好——曲阜还在等着我们呢。
沿途尽管有数不清的石刻,但只能被我俩有意掠过。这些石刻的年代都不算太古老,还真是“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人潮涌动,下山的速度变得异常缓慢,也只得学了姚鼐对那些石刻的“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了。

[照片说明:泰山石刻。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065056]

[照片说明:泰山石刻。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065109]

[照片说明:泰山石刻。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070114]

[照片说明:泰山石刻。照片编号:IMG_20181005_071505]
“这块石头多少钱?”于石阶旁见到一处专卖纪念品的店铺,正有若干配了木制底座的石头在兜售,我便捡出一块,朝店家问道。
“80!”回我话的,是一位中等个头的操着东北口音的女子,她伸出两个指头,比划出“8”的模样。
“能便宜点吗?”妻插话道。
“最省也得60——纯正的泰山石。”
“不能再省了吗?”我接过话茬。
那女子忙着照顾其他顾客,并未及时回我的话,倒是之前站在门口的那名膀大腰圆的男子,进店来回了我:“你想出多少钱?”
而此时,我们已经走出那店铺,径直回到石阶,正要朝天街那里的广场走去。出于礼貌,我回身擎出两个指头:“20!”
——他是不会卖的,我想。
“好,拿去!”
我一愣,立刻钻进那店里,拎出一块满布了花纹的花岗岩石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