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人》085·将就(03)【小说】

标签:
毛泽东选集非洲洗头房精挑细选大饱朵颐 |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
《31个人㈡》085·将就(03)
文/韦步峰

这……怎么可能!Schleid小小年纪,竟然对毛选感兴趣?
但旋即我便知道原因了。
——Schleid看毛选,是因我而起的。
记得我在讲授课文《纪念白求恩》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毛泽东选集》一书中那么多的文章,没有一点错误,哪怕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绝对准确的。
说这话,我并没有确切的根据,而只是道听途说而来的,在出版第二版《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曾有部门专门组织了一大批专业人士对其中的文章做了大规模的整理、修改。其中不乏语言文字工作者,更有写作高手参与。
但我相信这是真的,而且就我们国家历来对政治的敏感程度而言,这绝对是可能的。——总不能让领袖的文章,出现用错的标点符号吧。连一个用错的标点符号都不允许出现,那其中的语法、修辞更是得由专人做周全的权衡了。
我曾见到过两个版本的《毛泽东选集》,最早的那一版(三卷本——其实这一套也是四卷,但好像第四卷与前三卷并没有一同出版,尽管都出版于建国后),来自于爸爸保存下来的他的早年的藏书——爸爸的藏书并不多,但那一套毛选却保存得很齐整,从其干净的程度来看,也似乎并没有怎么翻阅过;第二个版本(四卷本,书名由邓小平题写)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学校以集体的名义弄来赠送给每一位教师的(花没花钱不知道,反正教师个人没掏钱),这与再后来必须让教师自己掏钱购买的《江泽民文选》不同,所以印象很深刻。
而我的印象深刻,也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至于《毛泽东选集》当中的文章,绝大多数我都没有看过,只是挑选了较熟悉的,或者对题目感兴趣的几篇浏览几眼而已。
时间不允许,繁忙的教学工作致使无法展开系统性的阅读,是其中一个理由;另一个理由,是当时有关部门也并没有提倡或者强制大家去阅读,大多数人拿到书后,立刻束之高阁。
根本性原因,也还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气氛已经开始变得多元化,倘若看到有谁捧着毛选在看,指不定就会被戏谑成“老朽”、“书呆子”之类的头衔,当他做另类。
但这样的另类还真出现了。
2000年夏天,我第二次调动工作。刚到任的那天晚上,闲着没事,我便去到离家不远的办公室(家属区也在校园内,而且我的住房与我的办公室中间,仅隔了微机室那一排房),去做一些刚开学时需要做的零散工作。
我正在写着点什么的时候,走进来一名同事。
他有善良而随和的脸,更有一些听起来令我摸不着头脑的话。比如,他在我旁边坐下后不久,就指着我办公桌上的那盆叫做什么竹的花,说像极了我的性格——刚正、不阿;而且与我大谈特谈了好一阵子治校方略,直接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了。
刚见面就能如此开言吐语地说出我性格,而且也不管我爱听不爱听,一上手就来一番高谈阔论,这也太直爽了吧。我当时并不知道他的名姓,第二天才从其他同事那里得知,他姓修,教英语。
一并得来的消息,就更令我惊愕和忍俊不禁了。
他是学校里的“能人”。
除了在找对象方面精挑细选,找不到真正满意的就绝对不结婚,所以至今单身,就是他惯于走南闯北,喜欢东奔西突了。
他善于搞多种经营。县城里新开了一家商场,他便抢着去租赁了几个柜台卖服装。自己上班没时间打理不要紧,商场可以委派女服务员。在他逐个办公室向同事发出想买衣服去他那里买的邀请之后,同事们议论纷纷:
——哪个是他的柜台也不说清楚,想去看看都找不到地方呢!
——嗨,太容易找了,就去找服务员最丑的那个,保管错不了!
因为这层原因,修老师摇身成了修老板。也还是因为这层原因,他经常有理由南下广东进货。
而他的“闯北”,源于当时当地政府学温州做法,力图搞活经济。在到处都是“放手干,大胆干”的标语的感召下,练歌房和洗头房犹如雨后春笋,遍地都是。修老板之所以能够出现在中俄边境,是他听说俄罗斯美女炙手可热,如果能领回来几个,再转手介绍给当地的娱乐机构,当然可以大赚一笔。但他的确没有领回俄罗斯美女,倒是由此惹了一则冷笑话上身。
据说俄罗斯美女见到他之后,连连摆手说:我们不去非洲,我们不去非洲。
——修老板长得个子矮而且面色黝黑。
这绝对是那些好事者抱着取乐的心态替他精心“打造”,因为亚洲人再黑也跟非洲人的黑是两个概念,俄罗斯美女又不傻。
至于东奔西突,理由很简单,他做服装生意没有赚到钱,听说有人贩卖蔬菜发了财,便凑了点钱,往西直奔蔬菜主产地寿光,收了蔬菜再运到威海、烟台等地去批发,挣中间差价。
但他还是没有赚到钱,反而连本钱都赔进去大部分。别人贩卖蔬菜抢时间,赶在当地蔬菜批发市场开市之前抵达,而他却好像特喜欢当老板的派头,一路上不急不躁,遇到客店就休息,看到饭店,即便不饿也会叫来一桌子菜,看着司机大饱朵颐——大概生怕落一个跟着修老板做事挨饿的坏名声。结果等他的一车菜运到,已近晌午,批发市场里已经贩去人空,只得一边零售一边贱砸吧(砸吧,胶东方言,意思相当于处理)。
就是修老板这样一个人,他却在刚参加工作不久闹出两则奇闻轶事。
其一,因他喜欢谈政治,便有同事送他一个“书记”的头衔。不久就有不知原委的校外村民,问他书记大还是校长大的内情。他立即面露鄙夷:校长都得听我的,你说书记大还是校长大?
其二,正值农忙时节,他却搬一把椅子往校门口一放,盘着腿坐上面看书,途径校门口的村民纷纷纳罕,个个对他的沉着稳健侧目不已,而他手上捧着的,正是毛选。(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