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个人》024·暴戾(03)【小说】
标签:
体罚神坛天地君臣师素质教育指手画脚 |
分类: 长篇小说:三十一个人 |
《三十一个人》024·暴戾(03)
文/韦步峰
“哎呀,我的天,”小周老师终于回过神来,很惊异地望着我,“你还真敢打学生啊?就不怕打出事儿来啊?”
我神情忽然有些落寞地说:“为什么不敢?”
现如今,但凡有些明智的教师,没人愿意去触碰那所谓的横架在教育行业上空的“三条高压线”。
——体罚学生,就是这“高压线”之一。
曾几何时,教师随意体罚学生,确实是教育行业里的一大乱象。各种各样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威慑了学生,让他们变得顺从,好管理,学习成绩也能够提高不少。但体罚毕竟是野蛮的行为,与本应该冠以体面、文明光环的教育毕竟格格不入,打着为了学生好的旗号,行泄私愤的情况也是有的。而且,当一种暴行一旦被很多人仿效,变成集体行为,也就是说具有了群体性,人们对恶暴行衡量尺度便会逐渐降低,直至群体里几乎所有人都认可。
我历来反对一刀切的做法。
就教师体罚学生而言,在中国实施、沿用了几千年——从其最初发端,体罚绝对早于学校教育——面对桀骜不驯,肆意而为的孩子,不打,是做父亲的过失;面对冥顽不化,不务正业的学子,不打,是做老师的失职。这些意识,早就植根在华夏土壤里,早已经被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意识所默许。但或许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国人开始越来越深刻地反思新中国教育的成败。想来想去,学来学去,忽然发现中国教育与某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中国的教育往往建立在体罚的基础上,而西方教育好像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于是,就立刻有人仿佛于浩瀚沙海里忽然寻到了宝,大声疾呼,奔走相告:我们是文明的社会,要坚决拒绝陈旧的教育方式,坚决摒弃体罚这种野蛮的教育行为。
一呼百应,仿佛所有的人猛然意识到,新中国建立几十年,竟然比不上一直在动荡环境里艰难前行的民国时期的教育,连一个诺贝尔物理、化学类的奖项都没拿到,绝对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在思前想后找不到真正的症结所在,就将体罚定为始作俑者——反正是摸着石头过河,说不定还真能一枪命中要害,如若此路不通,再回来重新走,反正我们的时间有的是。
——于是,体罚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罪状之一,一定要坚决予以克服。
在中国,缺的人才很多,但唯独懂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人,对着教育指手画脚起来,列举种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要在中国推行所谓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的口号连续喊了若干年之后,又忽然发现,素质教育的“素质”的确很难界定,素质来素质去,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下滑,就又提出“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教学成绩”的新“理念”。从挖空心思培养学生各方面“才智”中“苏醒”过来的教师们,又开始猛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可经过一番折腾,又忽然发现,教育已经乱了,学生也散了,还真是覆水难收了。
小周的咔吧咔吧眼睛,有些茫然地问:“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局面了呢?”
在全社会尊重教育、尊重学生的大背景下,学生们果然扬眉吐气,纷纷翻身做了学校的主人。只要教师管得太严,抓得太狠,就会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有背景的,就寻一个理由状告老师,没能量的,就暗里跟教师对抗,作业不交,成绩不好,你奈我何?
——想告状当然可行,因为有法可依了,有电话可打了,有部门愿意受理了。而且,一告一个准;一名教师因为体罚被处分,立刻会形成强大的负面效应,于是曾经体罚过学生的教师,人人自危起来。就连学校领导乃至教育局的领导也多次公开指出:教学成绩不高,可以继续教;而一旦触了这条“高压线”,绝对会丢了工作。
“想想也是,当个老师,也就是份儿工作,干嘛要跟自己过不去——既然人家不让打,那就不打呗,老师、学生一团和气,不上火不生气,还延年益寿呢!”小周忽然从抽屉里取出一个苹果,正在去皮。
可是,领导们这么说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实质:他们都不愿意为体罚学生而承担责任,在他们的工作理念里,你可以是个庸才,但绝对不可以是个制造麻烦的人才。
——这就是在中国,庸才往往比人才人缘好,更受领导器重的原因之一。
“反正,我也不也成不了人才,也不想成为人才,能找到份安安稳稳的工作,衣食无忧就行了。我才不去体罚学生呢,出力不讨好,丢了饭碗找谁诉说去……”小周一边啃咬着苹果,一面幽幽地说,眼睛则看着地板砖,静静地有些出神。
所以教育才乱了,所以学才难教了;所以学生敢犯上作乱了——想当初,咱们国家以“礼”的名义,将教育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天、地、君、臣、师”。然而历经所谓新文化运动、十年浩劫和近几年的大手笔折腾,“君”、“臣”被干掉了,“天”、“地”又动不了,“师”还动不了吗,于是就被拉下了神坛,成了人人可以评头论足的对象。
“跟你讲这些,似乎越扯越远了——还是回到体罚的话题上来吧。”我从桌上端起水杯,又喝了口水,继续说。
但体罚与体罚也不相同,毕淑敏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中,曾有“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的说辞,真诚而坦白。(待续)
·本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