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376·各显神通(上)【小说】
标签:
八仙过海趋之若鹜足额缴纳满头大汗简陋 |
分类: 长篇小说:流年 |
各显神通(上)
——长篇连载小说《流年》376
文/韦步峰
曾经,很多人建议过,家属房的居住条件太过简陋,每家只有两间房不说,还多家共用一个大院子,少了使用面积还浪费的公共资源。从姜校长在任时候,就提过,如今继续有人提,只不过,这一次提建议的人,似乎意志更坚定。
——至少有人这么说,而且几次三番,说得人多起来,也多半被认为是真的了。
按照此前的规定,住在学校统一提供的多人合住的宿舍,不需要交纳床位费,而一旦住进家属房,就要交纳房租了。房租不贵,每月两元——这规定一致沿袭了很多年。倘若按照有人提出的建议,加盖了家属房,随之而来的就是具有浓厚乡镇意味的“房改”了。
“乡镇意味”,意思是,不同于面向县城教师展开一次性将房屋买下的房改,而是由住户先行交纳一定数额的房屋修缮款,待将来调离,再由学校将修缮款足额返还居住者。如此一来,一直任可以由镇教委自由支配的房租,就不再有了。
——教委主任当然不乐意看到这种局面,有钱花和没钱花,花钱多和花钱少,感觉当然大不一样。
孙富凯校长之所以横下一条心,接受家属房住户们的请愿,将公共面积用小倒房分割成每家每户的院落,也的确是大势所趋。当时全县很多乡镇学校,都在经过一番大兴土木之后,或改建或新建了若干家属房,而这些家属房因为属地的不同,价格往往也不尽相同。
有每户2000元的,也有每户30000元的不等。经过孙校长与镇教委主任的反复协商,又借鉴兄弟学校的收费情况,最终确定每户交纳6000元,倒房、小院就一应俱全了。
广大家属同志们闻听大喜,扣除此前家属房更换椽子收取的每户2000元,很多住户只需要交纳4000元即可。我是后来者,没赶上更换椽子的时期,与后来的住户一起,就只能足额缴纳了。
尽管缴费金额不相同,但人们还是对交钱换小房计划趋之若鹜——有小院和没有小院,感觉当然也不同。有了倒房之后,就有了专门盛放杂物的地方,还可以堂而皇之地用上太阳能,住居条件将大幅度改善。
在大家的期待声中,开学仅一个月,家属房增盖小倒房的工程,就正式开工了。
不过,这次“中标”的,不再是孙校长刚来时跟来的“御用建筑队”,而是跟姜校长很熟的当年建设实验室的那帮人。工头姓孙,除了眼睛小,就是走路的时候肩膀总是歪着,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但却是办大事的人,姜校长那么不好说话的人,他硬是摆得很平,据说,学校从未拖欠过他的工钱。
他的小儿子,曾是我九三级里教过的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不好,但笑容可掬,很得他的真传,只不过他的小儿子长得魁梧,模样也方正——用别人的话说,是孩子太有出息,专门挑捡父母的好处像。
“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姜校长的调离,孙工头果然暂时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两年后,学校院子里,又见到他歪斜羸弱的身影,他的沟通能力之强,就不能不令人赞叹了。
他的出现,至少还说明一个问题:孙富凯校长已经完全融入了姜校长此前促成的圈子。
——别人似乎不在意,但我很在意。
按照先砌墙后加盖小房工程计划,院落里被挖出了一条条用于打地基的深沟。
看着孙副主任和李副校长亲自挖沟累得满头大汗,我倍感愧疚,连忙送上一大堆好话。
——在我看来,既然院墙两家共用,那么挖地基当然要人人出一份力,怎么能让人家独立承包而我袖手旁观呢。
“没事,邻里嘛,这点事,我干了就行了,”见我不好意思,孙副主任将满满一锨土奋力掷到沟外,擦一把汗,笑着说道,“省出你的时间,让你安心工作,教出好成绩,我不也有一份功劳吗,哈哈!”
“你当他为何这么积极?”吃晚饭的时候,小唐压低声音对我说,“没好处他能吗?” (待续)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