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谊永难求【随笔】

标签:
友谊月下高山流水俞伯牙瑶琴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至谊永难求
文/韦步峰

书店里的人很多。
我眼见最多的,依然是或站或坐于书柜、书案旁的学生模样的人。
——我喜欢看他们看书时的专注,更喜欢他们能够出现在我经常伫立的那几个书架旁。
自知非知己,愿以知己称。
正思忖着这半通不通的句子,随意从高高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翻开来看,“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跃入眼帘。
心下一动,猛然想起新近在读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字。
余先生说,既然有过“高山流水”这种友谊信仰,中国人肯定是世界上最懂得友谊的族群;也恰恰因为是“高山流水”,中国人是在友谊问题上最谨慎、最热情、最悲观的族群。
我赞同。
当年,俞瑞国事办妥,借故走水道以游故地,不料中秋夜船行至汉阳江口,遭遇暴风骤雨,不能前进,只能在山崖下停靠;不久,风平浪静,雨止云开,一轮雨后明月清明如洗,俞瑞乐兴大发,焚香取琴,一曲悠扬。又不曾想,一曲未终,一弦崩断,才与钟徽有了月下之约。
若不是恋乡情深,俞瑞不会走水路回晋国,若不是风浪过后的美景如画,也不会令俞瑞抚琴一曲,若不是琴弦崩断,俞瑞也不会疑心有仇家、盗贼之扰,命左右欲“上崖搜检一番”,引钟徽出场。
而山中打柴的钟徽若不是遭遇骤雨狂风,潜身岩畔,定不会听到俞瑞弹奏的琴音;如果钟徽不懂音律,不谙琴音,也决不会听出俞瑞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的章节,也就没有月下之约。
真是无巧不成书,然而更巧的事,还在后面。
当盼星星盼月亮,期待与钟徽相会的俞瑞,第二年八月十五重返马安山,以赴月下之约,钟徽却爽约了。
可俞瑞胸怀很宽,疑心是自己所架并非去年之船,钟徽认不出……
又在船头抚琴,给义弟钟徽传递信号。但刚一弹琴,就觉商弦发出哀怨的声音。俞瑞大惊,料想钟徽一定家遭变故,非父丧,必母亡。于是打定主意,第二天登崖亲往集贤村探望。
但带着“黄金十镒”的俞瑞一行,刚出谷口便迷路了。
——岔道口,不知该往哪里走。
等了一会儿,一个左手拿着藤杖,右手挂着竹篮的老者过来了。一打听,原来此人是钟徽的父亲,正赶来给钟徽上坟。
这就很有中国式戏剧的味道了。
自月下之约之后,钟徽加紧读书,不料因劳累过度,得重病不治身亡。
俞瑞跌落在地,口中痰往上涌,双手捶胸,恸哭不已。随后,俞瑞跟随钟公来到钟徽墓前,放声大哭。这哭声惊天地泣鬼神,引来山前山后若干人来看热闹。
——有朝中重臣来此僻壤吊孝,自然是天大的新闻。
哭完,俞瑞盘坐钟徽坟前,抚琴一曲。
围观的人一听,上坟还弹琴,大为不解,但碍于面子,都“鼓掌大笑而散”。
俞瑞边弹边唱。
悲从中来,涕泗横流。
唱完“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取出腰刀,隔断琴弦,双手将琴举过头顶,在祭石台上将当年伏羲所制的这架瑶琴摔得粉碎。
不管“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最早出自《列子》,还是凭借了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而流传更广,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毕竟成为华夏美谈。
然而它留在华夏文化里的至谊影响,又远超故事情节本身。
芸芸众生,究竟有多少俞瑞,可以遇见钟徽;又有多少钟徽,能值得俞瑞为自己摔琴?
——应该没有!
否则,这故事便少了感染力,失去了最能触动人心之中最柔软的部分的功效。
这应该只是一个希望,一个必须努力追逐而永不能抵达的目标。
它犹如一道牌位,堂而皇之地安置在华夏文明的最高处,向人们昭示友谊的实质。
以此感召,以此告诫。
那日办公室里,来了一个酒酣的学生家长。
对着孩子的班主任,他摇摇晃晃,但说出一整套什么是朋友的阔论。
说自己的身边整天有一帮好吃海喝的朋友,可真正的朋友没几个。真正的朋友,是应该以死相报的。
我不觉大惊。
放眼华夏历史,不乏为别人两肋插刀者,也不乏为别人殒命者。如果仅以此来为朋友定性,也太形式主义了。
生死关头,眼见自己的战友、同事、同学身陷危急,情急之中实施救援,这并不是在诠释“友谊”的内涵。在施救者看来,对方是自己的同类,袖手旁观绝对会受到良知的谴责。
——毕竟范跑跑不是大多数。
但即使是范跑跑,不也在跑出去之后,又跑回来了吗!
至于两肋插刀当中,所包含的情势所逼,政治阴谋等因素,也大有人在,当然更不能归于友谊的范畴。
——友谊,不是爱情,不是道义,更不是责任。
真正的友谊,在于心意相通。
然而这种朋友,实在是几乎所有的人,至死都不会遇见。
我们一直在找,究竟什么时候能够找到,我们并没有为自己规定时间表,找,作为一种动力,一种本能,一直在继续。
也许,只有永不能找到的,才是寻找千古至谊的最大动力。
二〇一五年七月十二日午夜于家中
插图说明:
本欲找“高山流水”或“摔琴”一类的国画,但找来找去,兴趣索然。
这些能够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到的“名画”,归结起来,有两大败笔:
1.非要让一抚琴之人,坐在高山之上不可;在他的对面或者身后,又要有一挂瀑布出来。
2.高山之上,一人抚琴,一人在听;听在人眉清目秀还倒罢了,还一定要让他身穿绮绣,戴官帽。
于是,我开始怀疑,这些作画的人,究竟真的知道这故事还是喜欢臆造?
思来想去,索性找一纯净的风景吧。
——至少这风景一尘不染,像这至高无上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