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随笔】

标签:
漂泊地湖席慕容博文日记过去的时代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漂泊
文/韦步峰
(一)
《我的家长会》完成了。早先并没打算会写这么多,本想写三部分,或者最多四个部分就可以了。但开了头,想说的话就多起来,尽管写的时候删繁就简,刻意不去涉及那些稍微一想也便知道的“家长里短”,但最终还是写了六个部分,成了今年第四季度继《跨越》(十一篇)、《踏访仙境》(九篇)和《无题(组诗)》(十篇)之后的第四个连载博文。用有人的话说,我好像很喜欢连载,也很擅长连载。其实,不是。
写博文,如同写日记。看到的,做过的,由所看、所做而想到的,都可以用文字、图片乃至声音、视频记录下来。然而博文又不完全与日记对等——博文贴出来之后,毕竟有那么多人可以看到,或者有想被别人看到的意图。鉴于这种情况,也可以干脆将博文称作“可以公开的个人日记”,属于日记的一个“分支”。这些可以为他人看到的日记,就写法而言有点类文学的模式,就是不如日记般的可凌乱,可涂抹,可半途而废;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凸显个性化的笔法(将博文刻意制作得很华丽,刻意追求博文就是文学作品的做法,我不赞成)。毕竟每一篇博文,都是相对独立的,需要完整的结构,统一的思想——也就是说,博文是为了让别人看懂而写成的日记。至于让谁看懂,让谁喜欢,恐怕就不是博者所能都兼顾或左右得了的了。从这一意义上说,只要完成生活记录、心情宣泄,自有人来做喜欢与看懂的选择。
(二)
《我的家长会》写完之后,心情突然很轻松,仿佛又做完了一件值得令自己欣喜的事,以至于轻松得不想再开了Word,继续反观周身,为明天的博文找寻点材料。于是我就看书,看了很长时间的书。
那日终于决定要将吕峥的历史名著《中国误会了袁世凯》拎回家,也可以说是源自对这书名的好奇和从了李鸿章、孙中山等人的蛊惑,想真正领略一番,以前只能在被精心编纂的教科书里感受到过的小丑的惊世之举。至于看后的个人收获,是不是果如作者所定义的“他亲手终结了两千年的专制体制,却被诡异的历史刻意妖魔化、小丑化”,那绝对是另当别论了。反正有人已经爆出了“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和“二十一条,弱国外交的胜利”的冷门。成,不在我,权当涉猎;错,也不在我,归咎有人。
但当读开了头,方知自己那日的选择是对的,且不说那诙谐的言语常常令我忍俊不禁,于安静的屋子里偶发几声在别人听起来很是怪异的笑声,单单那些鲜为人知早已封尘了的往事,就足以令我欣喜若狂了。
(三)
于是想起席慕容的《漂泊的湖》了。
但此时,我并没在意那曾经很在意的“楼兰”,也更不会随了席慕容去“记录着水文的痕迹”,想“重回原处,等你”。而是在想,此前我们被倡导的革命观点,被树立起来的那些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形象,怎么突显出了异样的感觉?是社会真的进步了,真的被“齐放”,还是到了二十一世纪,果然要为那些曾被政治封杀过的人“恢复名誉”了呢?
漂泊起来,羡慕那可以仰视苍穹,波澜无惊的湖了。但我不想“飘移无定”,也更不想被漂移,只想守着历史的本来面目,与闲时与灯下,去过去的时代里真切地看几眼——被蒙蔽、被同化、被塑造的滋味,是绝对不好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