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仙境⑹【游记】

标签:
刀鱼寨纪念品女人亭台轩榭小海 |
分类: 跋山涉水_游记合集 |
踏访仙境⑹
文/韦步峰
“一百八!”我一眼就看到了满屋子纪念品的世界里,那躺着的鱼骨粉做成的佛了,一个年纪稍轻的女人看出了我的意图。
“便宜呢?”
“一百二!”
“再便宜呢!”
“……八十!——不能再省了,都卖二百二呢!”女人果断的语气似乎越来越弱,但我依旧只是微笑着。
“我给个价:三十!”随后跟进来的老姜马上毫不客气地单刀直入。中年女人没再说话,马上要将那咧着嘴的佛拿起来,交到我手上。我一转身,离开了。
“讲好了价格,你怎么不买?”老姜有些迷惑。
“呵呵,那佛的样子太丑……”我说。迈腿出了那门,再转到侧边的侧门,绕过那正屋,由一洞小门就彻底出了“备倭都司府”。
眼前横着一条东西大道,向西是一座很宽的桥,向东,是一个城门洞。“出了那门洞,就是‘八仙渡’,但要走很远的路……”早先来过此地的于老师,由我身后转过来,她很认真地说,“西边是小海,以桥为界,一边是北小海,一边是南小海——是训练水军的地方。”
厚石板铺成的桥面很宽,两边有很高很方正的石栏。凭栏北望,绿树掩映下的水道一路通向不远处的丹崖山下,宽窄相间。水道里有几艘快艇,随着粼粼的波动,悠闲地晃动着——可惜不是刀鱼战棹。“刀鱼战棹”,是江浙一带的战船,窄而通体很长(长宽比一般为5:1),跑得快,机动性能强,适合水战。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时任登州知州的郭志高改建登州港(民用)为北方水军基地。顺着丹崖山的地势,沿山脚东侧堆筑了马蹄形沙堤,把航船的入港航道从港北转至港东。保证了堤内港湾免受风浪冲击,为战船进出水寨提供了安全顺畅的通道。为了进一步加强刀鱼寨与庙岛群岛诸岛之间的联系,构筑整体海防体系,北宋中后期历任知州又陆续在沙门岛(庙岛)、砣矶岛、南北大谢岛(南北长山岛)等岛屿修建了炮台、烽火台等军事设施,以刀鱼寨为中心基地的北方海防体系建设逐渐完善。
据说,登州水师是北宋时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师,刀鱼寨也是北宋时期京东地区唯一的水军基地,以刀鱼寨为中心的海防体系当时被称作“京东一路捍屏”。宋辽对峙时期,登州境域内的无战事发生,与刀鱼寨水军基地的建设、登州水军实力的增强以及海防体系的完善有着直接关系。正所谓“虏知有备,故未尚有警(苏轼《登州召还议水军状》)。” 1376年(明洪武九年)开始修建水城(就是“备倭城”),北面砌水门,南面建振扬门,夯筑土城墙。通过水门引海水入城,形成了如今的“小海”。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改城墙为砖石结构。明朝天启年间,登莱巡抚袁可立在此操练水师,组建了五万余人的水师陆战队,配以先进的火炮和战船,并于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后又多次修葺。“备倭城”是明清时期重要军事要塞,是中国现存较为完整的海防堡垒。
望着波光荡漾的“小海”,耳畔忽地响起悠扬的歌乐声,映着霓虹下旖旎的波光,岸边的亭台楼阁也终于晃动起来,犹如浸着几百年浓郁的琼浆,幽幽地,在讲着岁月变迁里动人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早已远处,但那些印着他们足迹,刻着他们身影的廊道、细柳正依依地,透着醉人的芳醇。蓝天,依旧闪着碧绿;斛纹,还在连着安详。透过将近七个世纪的风雨飘摇,我仍然强烈地感觉到肃然霸气在回旋,猎猎雄风正冲九霄。
“来来来,坐快艇,只要40元……” (未完待续)
精彩点评辑录:
姓王的锅:⑴读到《踏访仙境(六)》,再次感慨兄弟的用心:没有讲述八仙的传说,而是奉上一道海疆海防文化大餐!这样的历史渊源并不广为人知,却也大有看头,以这条热血沸腾的主线为纲目,用今日之遗留来追忆历史,既为铭记数个世纪之前的风雨,也为今天更好地传承这一段历史。⑵随着兄弟的节奏,不经意间就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遥远的年代。我们有古迹可看,有故事可听,有收获可炫。蓬莱是烟台的海防第一城,名副其实!⑶郭志高对登州水军军事基地——刀鱼寨的建设,可谓竭尽心智。登州海防史也是中国海防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意义不言而喻。⑷一张一弛,幽静幽境,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