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越⑶【随笔】

(2014-10-15 00:02:41)
标签:

教授

高科技

干掉

文学

朱自清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跨越⑶

/韦步峰

 跨越⑶【随笔】Canon PowerShot SX500 IS 20141014

按照那某教授的说法,假如朱自清能活到现在,再去清华园,看见了眼前荷塘与月色的盛景,心动之余,掏手机连排数张,键入“荷塘的月色真美”之文字,点击“发布”按钮了事,也便没了留给后世的,极具美丽、含蓄、婉转、徘徊之美的《荷塘月色》了。这逻辑,简直有些狗屁不通了。

 

高科技与文学之间,什么时候变得如此水火不相容了!发一篇微博就可以将文学直接干掉了,那么当年范仲淹也绝不会看了滕子京寄来的一幅洞庭湖的画,就可以写出旷世美文《岳阳楼记》,就更不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怀诞生了。依我看,恰恰相反,美术之于文学的发展,当然是起促进作用的;文学既然具有社会性,那么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科技,而融合了各种知识内涵的高科技,当然对文学的发展也是起重要的促进作用的。设若非要让朱自清去用手机,那也一定有用手机的道理了,但这丝毫不会损害美文的产生。倘若不是因为朱先生生活的时代科技发达,何止一篇《荷塘月色》问世?朱先生一定看过卢沟晓月,也一定看到过雷峰夕照。但这只是看了一眼,而没有最终留下逼真的影响信息,等到朱先生心情不爽的时候,因为不曾去触摸,因为记忆的影响模糊,而只能去寻了清华园里自己最喜欢去的荷塘去宣泄。

 

倒是那些坚持高科技是文学杀手观点的人,很值得对其审视一番。这是不是他们在有意拒绝新生事物,是不是在为微博抢走了他们认为的可能成为他们的粉丝而苦恼、愤懑呢!一方面以大家自居,另一方面,又心胸狭隘得不能以不如别人掌握的新科技量多而知不足,非要以为玩手机、微博是年轻人的不务正业不可,竟说出些泼妇般的口舌是非。

 

有人喜欢美文,有人喜欢美术;正如不可能让全天下喜欢美术的人,都去喜欢美文一样,也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喜欢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何况,朱先生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也未必如别人所说的那样炫。不是文中的“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么?不是“论文字,平稳清楚,找不出一点差池,可是总觉得缺少了一个灵魂,一种口语里所包含的生气” (唐弢《晦庵书话·朱自清》)么?

 

不过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那便是某教授的一句玩笑。倘若果真是玩笑之语,那便又折射出当今某些高校的教授惯于哗众取宠,常常信口开河,以批驳、诋毁他人他事“为己任”的拙劣了。但竟然能够容忍自己耐心听支持这观点的人说话一小时,实在是众目睽睽之功。中场休息,我便决定真的要离开了。

 

走出会议中心的大门,明媚的阳光照在身上,忽地萌生一种感动。天空是那么高远,那些散落的被秋风吹皱了的白云,可爱得如同舞女轻轻挥动的轻纱。尽管被“关”在四面都建了高楼,只留一个门洞通向门外的大路的院子里,可我还是仿佛见到辽阔而平静的海了。伫立了一会儿,想回房间小憩,便转身朝大厅走去。

 

“学生们哪有时间背啊……”迎面走来的两个操着龙口方言的女人,其中一个边走便嘟哝着,另一个随声附和。她们经过我的身旁,走出大厅的门,直直地朝会议中心走去。用不着探究她们前面的话,也用不着听分明就可以知道,她们是在为今年新增设的“经典诵读推荐篇目”的列入考试而喊苦叫累。长期以来,只要“考纲”有涉及,有的人便将其视若至宝。《论语》、《朱子家训》要背,《孙子兵法》、《礼记·儒行》也要背,就连《庄子》与《道德经》,只要考,就一定要让学生一字不落地背过。这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又何尝不是整个教育体制和文化传承之中的悲哀!(未完待续)

精彩点评辑录:

姓王的锅  : ⑴某教授抛出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或许是阐述自己的思想,或许是宣泄一下心中的苦闷也未可知,毕竟高科技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不舍不弃。⑵看看开头的小片就知道,在理论上我们一直被专家领着洗脑,兜圈圈,鲜有技术、技巧乃至艺术层面上的可行切入,这也是一线教师苦闷的原因,中途撤离也是无奈之举啊。⑶由于缺乏稳定的、持续跟进的举措,致使若干好的计划、方案,最后都无疾而终。浮躁的年代,功利思想盛行,能沉下心、静下来、有耐心地做事的人少了,我们需要反思的太多,更需要落实思想观念的行为。⑷一如既往的尖锐、犀利、独到,深刻,当然还有中肯的一分为二,更有敢于叫阵的底气、勇气、才气,兄弟的与众不同,每时每刻。欣赏!⑸带着自己的眼睛、脑袋还有高科技来了,也必然会带给我们满满的惊喜,期待! 

 

梦一回路一转:我的一位室友,我认为她是我们班里文学素养很高的人,她经常玩手机到凌晨,她没有在看韩剧,要么是在看电子书,要么是在一些文学群里吟诗作对或者关注学习,所以韦老观点我很赞同。身边有不同学校的朋友是学中文之类的专业,但文学层次有明显差异,就拿自己来说,老师建议看的书目很少全看完,所以我倒我的一位室友,我认为她是我们班里文学素养很高的人,她经常玩手机到凌晨,她没有在看韩剧,要么是在看电子书,要么是在一些文学群里吟诗作对或者关注学习,所以韦老观点我很赞同。身边有不同学校的朋友是学中文之类的专业,但文学层次有明显差异,就拿自己来说,老师建议看的书目很少全看完,所以我倒是希望学校可以强制规定一些书目阅读背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跨越【随笔】
后一篇:跨越【随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