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端午节【随笔】

(2014-05-31 22:38:11)
标签:

屈原

端午节

包粽子

赛龙舟

文化

分类: 望断天涯路_诗歌

又见端午节

/韦步峰

又见端午节【随笔】

 

又是一年端午节,想起粽子,想起屈原。

 

本来,很想就山东招远新近发生的,一家麦当劳店里打死人的事件写点评论,但铺天盖地的“细节”传来之后,我便改变了主意——纠缠在暴力事件之中,会深受其害;更何况这新闻也真正登不上大雅之堂,充其量是一群社会渣滓,在用自己的卑劣诠释着渣滓的定义,不提也罢。但它发生在端午节之前,发生在整个中华民族正要“谈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的档口,确实很败笔。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竟然出此败类,制造如此骇人听闻的举国关注的暴力事件,令人扼腕痛心的同时,也让我们将视线转向传统文化的层面。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新浪博客圈,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场同题博文写作活动,主题便是祭奠“爱国诗人”屈原。我当时在其中的一篇博文后,跟过不同意将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的只言片语,尽管没去看那博主的意见,想必不会有多少人在意我的话。因为多少年来,很多文学史论著作都喜欢把屈原说成是“爱国诗人”,受了这“理论”的影响,也从了民众的从众心理,屈原想不“爱国”都难了。屈原,是站在生养他的楚国的立场上,反对秦国,看似当然合情合理,但问题就出在“国家”这个层面上。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说,“在后世看来,当时真正与‘国家’贴得比较近的,反倒是秦国,因为正是它将统一中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形成梁启超所说的‘中国之中国’。”以小的地域意识,反对真正的国家概念,怎么就成了“爱国”?这个一些文化研究者附会出来的意识,干扰直至影响了大众,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倒是寻常百姓做得比他们要好很多。

 

每年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形成的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全然不分地域。“不管是当时被楚国侵略过的地方,还是把楚国灭亡的地方,都在纪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国界”早就被打破了,也根本不存在政治上的爱恨情仇。既然老百姓将龙舟、粽子以博大的胸怀送给了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的自沉汨罗江,又代表着什么?

 

不少人对屈原的自杀,“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化悲哀”。就连郭沫若,也当屈原是看到秦国攻破了郢城,才含恨而去。熟悉历史的人应该记得,屈原的自沉(公元前278年),是在郢城被攻破(公元前223年)前的几十年。屈原再有预见性,也不会如此超前吧?更有人给屈原的死,附加上了一段悲情,说他是被楚国那些乱臣贼子逼死的。但至今,我们无法从史料中找到确切的关于此种说法的证据。倒是“屈原有美好的政治主张,曾经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但由于贵族出身又少年得志,参加政治活动时表现出理想化、情感化和自信的特点,缺少周旋能力,难于与环境协调。这一切,在造成人生悲剧的同时也造就了优秀文学”的说话,最能够站住脚。用生命的悲剧,造就了文学领域的巅峰地位,这便是屈原之死的重大意义。

 

为此,余先生曾说,屈原“做出自沉的选择有更深刻的因素。当然有对现实的悲愤,但也有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皈服。在弥漫着巫风神话传统的山水间,投江是一种凄美的祭祀仪式” 。屈原投江后,民众将本属祭祀东君(日神)的日子转移到他的名下,包粽子、划龙舟包含其中。

 

屈原的死,对生命的个体而言,是悲哀;但从文化、文人的角度上说,是一种改变,一次猛醒。也就是屈原的死,中国文人才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话语;也正是从屈原开始,“中国文人的被嫉受诬,将成为一个纵贯两千多年的主题。而且,所有的高贵和美好,也都将从这个主题中产生”——“屈原为诗做了某种定位,为文学做了某种定位,也为诗人和文人做了某种定位”。

 

那些至今还在将屈原定义为“爱国诗人”的人,究竟还会用什么言辞,什么方式,去自圆其说呢!屈原,不是个体生命的注解,也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工具,而是中国文化、中国文人的启明星。屈原的死,在当时是一种必然(除了死,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在整部中华文明史、文化史、文学史上,则是一座旷世雄奇的丰碑!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见端午节【随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