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学生有效沟通【随笔】

(2014-03-30 11:56:01)
标签:

与学生沟通

惩戒

动之以情

尊重

立威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与学生有效沟通

/韦步峰

 与学生有效沟通【随笔】

于姓女生因嘴贱触了众怒,担心再受围攻,才有了找班主任反映情况,寻求帮助的举动,这其实就是我在前文(《礼物不收,还是送礼人的》)提到的“恶人先告状”。凭我处理的大量学生之间矛盾冲突的经验,大凡第一个站出来举报与别人矛盾的学生,往往也有“有错”,或大或小,或者根本就是“不占理”的一方。按当前学生的普遍心理,几乎没有愿意动辄找老师告状的。

 

当前不少学生(甚至还包括其家长),将老师作为自己的对立面来看待。当前的老师,也已经失却了在传道、授业方面的绝对权威。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被落下神坛”,当然有其人所共知的社会因素,但迫于这种社会因素所形成的威压而引发的愤懑情绪,又从主观上,形成了老师对问题学生往往采取迁就、忍让的态度。在这种主观意识的驱使下,问题学生被放任自流,被束之高阁,被冷眼相待……这其中,老师也是受害者,倘若不是社会等诸多外在因素对学校教育的横加干涉,也不会有如今教育的尴尬局面——不管是谁的“错”,当前的师生对立,业已形成。

 

但我们的学校教育还要继续,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依然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合理的与学生沟通,有助于问题、矛盾的解决;倘若不注重沟通的方法、角度,致使老师和学生都关上“心门”,非但不利于矛盾、问题本身的解决,而且还会形成更大层面,更深层次的误会、纠葛,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教育,最终,也势必“惊扰社会”,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关于老师与学生沟通一类的论文不少,它们都能多角度、多层面,或实例,或理论地进行不厌其烦地论证、说理,俨然都是“沟通”的法宝,治愈师生对立的良药。但细究,就不难发现,这类心得、经验,往往过于心理化,过于理想化,全然没有顾及当前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问题,也完全高估了老师的理论、心理学水准,更加完全低估了当前学生的普遍心理。那么,现阶段的老师如何与学生沟通呢?

 

1.扬信立威,让学生信服,是沟通的重要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威信,来自日常工作留给学生心中的印象。一个对工作极不负责任的老师,尽管可以让部分学生获得“好处”,但丢失的,却是自己宝贵的威信。学生对严谨、求真务实的老师,总是心怀敬畏的。但在此处,我要说的是,老师的另一个层面的威信,是在学生心目中的立威。学生,尽管是孩子,但也会观察老师的颜色,也会适时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反叛举动,采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发泄,进而发展到被看做是“欺负老师”的情况也是有的。

 

在学生心目中立威,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部分问题学生进行惩罚。我历来反对中国当前教育的盲目“西化”,认为对学生的惩戒,是侵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是违规现代教育规律,是触犯国家法律。而这个披着现代文明面纱的学校教育的“乌托邦”,正在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太多的学生不怕违反纪律,公然挑战道德底线、学校规定,但又得不到应有的惩处。这不能不说是形成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对立的主因。任何一条法律规定、道德约束,都离不开受众群体的生活现状。中国的家庭教育,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而唯独在学校教育方面对西方趋之若鹜,有些令人费解。

 

我认为对那些严重违纪的学生,就应该采取科学的惩戒措施,而且这种惩戒,在西方(比如德国)也是有的。对未成年,或刚成年的学生,用惩戒来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是必要的。倘若离开了这一保证,那国家干脆也取消公检法,岂不更加“人性化”?更加有利于社会公民的“身心健康”。我历来坚持对问题学生,进行因人而异的惩戒处理,这便是立威。有了这立威的手段作保证,才能有效确立老师的威严,才能有针对不同情况,研究处理方法的可能。

 

2.察言观色,精于调查,才可以蓄势待发

 

尽管学生敌视学校、老师,但从骨子里,还是心怀敬畏的,尤其是违反了学校纪律,表面上往往装作无所谓,一副玩世不恭的蛮横模样,但其内心世界,依然是惶恐不安的。倘若与之交流的老师,受了这股“歪风”的干扰,甚至因情绪失控而使问题升级、复杂化,或是被学生的假象占据了上风,非但“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还贻害无穷。

 

礼物不收,还是送礼人的》中,我用此法让于姓女生先自我申诉,并在她自己陈说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才有了后面那三名女生的证实。作为老师,不能一遇到学生纠纷就怒发冲冠,失去了分寸,凭主观意愿妄下结论,形成处理不公的局面,与学生离心离德。在我对那几名女生各自说明的情况做了综合之后,她们双发都心服口服,都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错误。只要抓住了教育的重点,理清了矛盾纠纷的脉络,再配合老师的正确分析,没有解不开的矛盾。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可以驾驭沟通的方向

 

违反纪律和形成纠纷,很多都不是学生的本意。他们有向善的渴望,也有争取权利和自尊的欲望。当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就会果断作出反击。但鉴于意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方面的不足,往往容易采用激进、直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分析,和正确引导。

 

去做你想做的吧》中的那名男生,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而且也清楚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不需要对其进行定性。我采取的方法,就是给了他一个理解,对他冲撞老师的言行,站在他的立场,做了合理的剖析,并且指出,这不是他的本意,他完全有能力补救此事。

 

4.多提建议,少强权干预,将矛盾的处理权还给学生

 

建议的提出,要合理,不能形成再一次的冲突。这需要老师全身心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去做你想做的吧》中的那名男生,得到了我的理解,自然就会听取我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我在帮他而不是在“官官相护”式的“报复”。而且我的与他的谈话里,还隐含了一个被他可以接受的重要信息,老师可能不会轻易原谅,那就需要他再进一步的寻求老师谅解的方法,包括请家长帮忙。这无形中形成了一股合力,可以促进家校有效联合。他接受了我的建议,而且态度很诚恳。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无论他的过失有多大,只要不触犯国家法律,都是可以在老师控制的范围内,得到有效的解决。

 

这其实也是一个对学生尊重的问题。“要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如何去尊重别人”,这是我常告诫自己和我的学生们的一句话。尊重是相互的,没有单方面的施舍或掠取。

 

要做到与学生沟通好,其实就是一个恩威并施的策略问题。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需要老师去临时立威,要未雨绸缪,要在与学生建立沟通关系之前,采取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去确立。这只是一个基础,最根本的,还是要合理分析学生心理,正确、公正、迅速地做出裁断,更要给学生以尊重。具备上述条件,才能真正做好与学生的沟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