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陵将军16【随笔】
标签:
中原大战张学良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 |
分类: 望断天涯路_诗歌 |
盗陵将军16
文/韦步峰
早在阎锡山与蒋介石展开电报论战(一九三〇年二月,阎锡山发出强烈谴责蒋介石武力统一的论调。南京国民政府很快做出反应,由行政院长谭延闾、立法院长胡汉民、司法院长王宠惠、考试院长戴季陶联合发出《忠告全国军人书》。二月十三日,阎锡山又回电驳斥。)之时,手握重兵的孙殿英先后接到阎锡山、冯玉祥派来的拉拢使者。
孙殿英的大名防区,北部是阎锡山手下大将商震、徐永昌等,其南部则是冯玉祥的部队。夹在中间的孙殿英,立刻成了香菜饽饽,阎、冯都明白,拉孙殿英到自己这一边,可壮大实力,更不会成为插在阎、冯软肋的一颗钉子。一下子被两个大腕级的军事集团首脑亲睐,顿感受宠若惊,喜上眉梢。当年,自己是暗中受了阎锡山的启发和庇护才到了现在驻防的大名,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孙殿英对阎锡山自是感激,而阎锡山此前行下的春风,也终于换来了秋雨。
孙殿英立刻答应,表示愿与阎锡山、冯玉祥同心协力,共同倒蒋。冯玉祥立刻派人向孙殿英颁发了“讨蒋第五路军总指挥”的任命状,同时暗许若倒蒋成功,将任命孙为安徽省主席。有些平步青云之感的孙殿英,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赴中原战场之事。当一切商讨完毕,参谋长冯养田突然提出还在羁押的谭温江。冯养田不愧为谋士级别的人物,这善于抓住时机办事的能力,令人不得不佩服。他指出:由于谭温江还关押在北平陆军监狱,他手下原第五师兄弟军心不稳,有厌战情绪,其他人又很难驾驭,官兵们盼望谭温江归队的呼声很高。既然目前已经与国民政府为敌,南京的法律自然没有遵守的必要,阎锡山倚重孙殿英,可向其提出第十二军也需要将领。不如给阎锡山发个呈文,生命谭温江所得之宝,均属缴费所得,并无盗陵之事,当初误捕,且已关押年余,也没有证据,理应还其清白之身,令其归队以效劳。而且,冯养田还进一步解释道:一旦谭温江出狱归队,那些关于十二军盗陵的传闻,便不攻自破,十二军全体官兵自此与盗陵案再无瓜葛。
这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谋略,相当狠毒。表面上,假借军需将才之际,实质上却在洗脱自己罪名。阎锡山接到孙殿英发来的请求释放谭温江的电报,立即批准,致电北平卫戍司令部立即放人。被释放的谭温江立刻奔赴郑州前线,参加中原大战去了。
大战的结局,人所共知。正当打得难分难解之时,被宋美龄说通的张学良兵分两路入关,让本来渐渐体力不支的阎锡山和冯玉祥雪上加霜,慌忙主动退兵以求自保。阎锡山急令手下大将傅作义进兵涿州坚守,为大撤退赢得时间。傅作义果不负阎锡山重望,坚守涿州三个月未被奉军攻克。利用这个空档,阎锡山分别从石家庄、邢台退到山西太原;冯玉祥自潼关渡河退居到山西临汾;孙殿英取道博爱、修武退到晋东南。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的中原大战,以张学良的入关,阎、冯联军的失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
要么怎么说,蒋介石当年的北伐是半途而废,无非是以一群年轻的军阀替换了年老的军阀而已。个军阀派系当年为了自身利益媾合的一统局面,实在不牢固,只需一点风吹草动便会大打出手,与国民利益于不顾,陷生灵于涂炭。结束中原大战的功臣,与其说系张学良,不如归功于宋美龄。本来,蒋介石与阎、冯联盟都想拉张学良入伙,先后派人前往拉拢。而虎视眈眈却举棋不定的张学良,最终却被伶牙俐齿、谈吐得体的宋美龄说动了心。加上其时阎、冯败绩已显,在张学良看来,助蒋抑阎、冯便势在必行了。
阎、冯失败后,为降低蒋介石的嫉恨,也为保其实力,二人同时宣告下野,主动交出兵权,所部由南京政府编为中央国民革命军,归新任北平绥靖主任张学良节制。中原大战中退却的孙殿英,不但兵员未减,反大幅度增加,作战过程中,收编了多股杂牌军和土匪,人员由原来的五、六万人,猛增至八万人。鉴于他的雄厚实力,其军队也被改编为中央国民革第四十一军,进驻山西晋城、高平、长治一带。再一次因祸得福的孙殿英,成了与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等老牌军队相提并论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蒋介石对孙殿英的优待,除了看重其实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莫邪剑的功劳了。事儿还没完,下午接着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