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吧,再见【随笔】

标签:
贫困生资助款班主任审查申请表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就这样吧,再见
文/韦步峰
正忙着期末考试后的成绩核算,紧锣密鼓地布置寒假相关事宜,接到一个很意外的电话。是早先便熟识,但似乎从未见过面的一个人打来的,但更令我惊讶无比的,是他的电话内容。他告诉我,一学生家长给我预备了一桶花生油。
我一下子想起学期初的一件事。那是一个周日的早晨,很少赶早市的我,正拎着大大小小塑料袋,于那一拉溜摊位上搜寻着感兴趣的蔬菜,电话铃响了。来电号码我不认识,简短的思忖之后,我还是让电话接通了。电话那头一个很苍劲的声音热烈的响起,是说情,为一个我部门正在申请贫困补助的学生。
我很不了解刚刚接手的这届学生的情况。办理贫困生申请时,我给班主任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申报人必须经由我亲自审查,包括此前已经获得了贫困补助资格的学生。之所以如此苛刻,有我的理由。贫困生资助,已实行了很多年,能够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在一些地方的一些人眼里,这却是一块可以通过职权、关系取得的肥肉。是“利”,就要得。于是这些人便使出浑身解数,争相取之为己、为亲友。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部分贫困生的家庭,不但不贫困,反而很富有。国家不可能对是否贫困做一一筛选,而在执行过程中,担此重任的人就可以随意掉包,任意施恩,当算作渎职。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稀奇。我们生活在一个很讲社会关系、很注重人情的国度,在为面子、为私利、为逢迎意识的驱动下,没有不敢作的事,没有做不成的事。但在我,这绝对是一种伤害了。补助款不能用在救助贫困上,这便是失去了“救助”的意义,于政策本身是严重的相悖,于社会公德是严重的摧残。让那些不需要救助的人得了“救助”,意味着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政府的善意之举,落不到实处,成了一句空话不说,还形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然而有的人,似乎并不以为然,扯起一股污浊的旋风:“谁有本事谁得”,“为什么我不能得”。
面对“托亲赖友”找到我,央求被通过的人,我有一种酸楚感,更有一种替这些人蒙羞的愤怒。以前,我也确实曾扮演过抹不开面子,不得以而为之的角色,但时时总有被良心谴责的悔意。记得当年,我的一个班主任,私自将一贫困生补助名额给了他一个要好的朋友,发现后,我用神色表示了不满,但并未追回——碍于面子。后来,得到 “好处”的人,要来请我吃饭,早已心生悔意的我,当时是断然拒绝了的。我已经犯错,绝不允许再用我的过错来羞辱我。也就是从那以后,我痛下这狠心——一定要将资助款交给真正需要的人手里。对学生情况,我无法一一去调查,只能先通过学生自己申报,班主任将名单和他们的详细资料提供给我。但这个环节容易出现一个漏洞,有的明明家庭贫困的学生,会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申报。于是我一方面审查,一方面直接将电话打向了社会,从我认识的几个村支书那里了解情况,经过几次耐心细致的发掘,还真让我找到一个。当这人极尽对我的感激之词,用几乎是颤抖的手接了我递过去的表格,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真正知道了自己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来了那求情的电话,说该生以前就是贫困生,生怕没有牢靠的关系而被我拿下。不过电话里所说的情况,引起了我的重视,尽管在我听来有些无聊,有些突兀。经过详细调查,电话里提供给我的资料,是正确的,我将申请表给了符合条件的人。当时那人说了很多感激的话,我挥挥手:“将这钱一定要用在孩子读书上,别枉费了政府一番好意就好!”一学期过去了,临近放假,他却在用给我送礼的方式表示谢意,我有些吃不消了。
电话里的声音还在继续,大概是在说那桶花生油放在XXX处,只需我在方便的时候去拿便可。我站了起来,对着话筒说:“我没听清您说的是什么,但您说的,我不同意!就这样吧,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