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老人去了趟崂山⑿【游记】

标签:
北九水潮音瀑爬山青岛崂山 |
分类: 跋山涉水_游记合集 |
陪老人去了趟崂山⑿
文/韦步峰
山路依旧在回环,石阶依旧摆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架势。那些苍劲的树木,依旧让枝桠努力地向四周伸展,终于交错在一起,成为浓绿的一片。这深秋时节,在偶有泛黄的叶子点缀的世界里,绿,依然主宰着整个世界,陪衬着那些苍然了千万年的山石。风,静静地吹拂。飞奔一阵,我寻了较宽敞处歇息,也为等落在后面的家人。
“爬山真减肥,我的肚子都小喽。”一个很轻柔的外地口音。我回头看去,见一前一后三个下山的人,正经过我站着的地方。说话的是在山顶惹我注意过的那个中年女人——她的紫色的薄绒衣外面还套着一件夹克。我忍不住“噗呲”一声笑了。她回头看我,短暂的害羞状之后,便是一脸的自豪。我也学着她的样子,摸了一把自己的小肚子——果然感觉瘦了些。从生理学角度来说,瘦是必然的;但有如此显著效果,当属心理作用了。在快速而激烈地撞击石阶过后,我的脚掌有些酸痛,忍不住走下石阶,倚在一块石头上,看下山的路,看远处山坳里的轻雾。
爸爸的下山步伐绝对不乱,不过真的苦了他身后的妈妈了——尽管那根破的短棍子,已经换成了较长一点的,但她明显很吃力。
这些像榆树叶的叶子,遍布整个山坡
看来有水漫过这唯一的山路
这绝对是峭壁
此去不远,正是我想吃凉粉的地方。那对摆摊卖凉粉的母女的样子,又出现在我眼前了。山路这么陡,而她们又将摊位摆得如此靠近峰顶,光每天搬运水和凉粉,就已经够辛苦。而且这山中的天气也绝非天天如此平和。她们是山里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只有石头和树木的地方,当然有刚毅的品格,在她们身上,有最典型的勤劳的注解。在很大程度上,她们的刚毅,已经与山的挺拔与傲岸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更加强大的意志。我本也无心责难她们,但因射出过可能是极凶狠的眼神,倒也举得内疚起来……等到我真的又站在她们跟前,她们却全然没有理会我的再次出现,只顾忙着拾掇,忙着招呼一拨又一拨陆续登山路过这里的人。
坚硬的花岗岩层岩——我以为
关于它出现在路边,我有一大胆的假设:从高空摔下来的!
那塞进石缝里的,是硬币;那白色的粉末是塞硬币之人,因担心硬币被人取走而将硬币砸得更深些时留下的痕迹
又听见如潮的水声了,心中一阵狂喜。“早知原路回来,当更(胶东方言,不如)别那时候灌水,怪累的。”妈妈说。
“正好又空出来一个瓶子,我再去装些。”我刚要下“潮音瀑”跟前的台阶,妈妈拦住了我:“不要了——三瓶水够你爸喝一壶啦!”
(十九)
人造河道
决定要在岔道口上了南面的台阶,去看八水,当然还是我的主张。
在所有九水诸景点之中,人造味道最浓的,当属八水。无论是河道、堤坝,还是耸在高处的那个狮子不狮子,老虎不老虎的塑像,都有明显得不能再彻底的人造痕迹。就连栈道台阶和护栏,也都还是新近刚涂抹了清漆的样子。我喜欢纯天然的自然之美,倘若人造痕迹太重,往往迷糊般不去在意。看看那些掩映在山石和树木之中的台阶没完没了地延伸到更远处,我忙问迎面赶来的两个背着登山包的年轻人:“前面通向哪?有更好的景致可看吗?”
“这条路,是绕过东面的山,去九水的。”走在前面的小伙子伸出胳膊,朝东画了一个很大的圈,那座巨大的山,便包在里面了。我连忙看看爸爸的脸。“哦——回去吧,不往前走了。”这回是爸爸拍板了。我们立刻都响应,霹雳咔嚓地拍过几张照片后,又回到了冷翠峡(冷翠峡是八水的“入口”,在九水下游)。
人造“二不像”
栈道
手机摄像头被出了汗的手摸了一下
“你们照吧,别给我我照……”
水中的石头竟然棱角分明——不是人造是什么!
冷翠峡
(二十)
等到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三水附近的停车场,排队上了大巴,再回到换乘中心,已经是下午三点二十分了。“回家!”坐上副驾驶位置的爸爸下达了指令。同时也否决了我载着他们去青岛栈桥游览的建议。他不是不想去,我懂;但他担心我们的临时出行,会惊扰到家住青岛的亲戚们,这个我更懂。
出了换乘中心的大型停车场,向前不远,我的导航又制造了一起“恶作剧”——硬是让我走正在施工的仰口隧道的右洞,但被人家硬挡了回来。我彻底关掉了它,凭借我的方位感,转过几道岔道口,重又钻进了来时的隧洞。隧洞里依旧充满了汽车的尾气,有些呛人了。但一辆沿着我们的车道迎面驶过来的救护车,让我们慵懒的神色露出更多的惊愕。
出了隧洞,眼前就是广阔的海岸线了。大家都不再说话,有闭目养神的,有透过窗户看更远处那些新奇的风景……沿着海岸线一路顺行——是我家的方向。再见了,崂山;再见了,注定会留给我们无尽怀念的世界!
(二十一)
这些天,依照10月3日与老人一起,游览崂山时所拍摄的照片,仔细做了一番回想,终于写成了流水账式游记《陪老人去了崂山⑴-⑿》。估算该有近两万字的总量。从自己的视角看崂山,是我这一个系列博文的主旨。
崂山,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因它的靠近海岸,因它的拔地而起。作为挺拔了千万年的崂山,可游可写之处很多,但本次游览的景区只是单纯的北九水,其他地方并未涉足。从这个意义上说,硬性地说成“去了趟崂山”当有以偏代全之嫌。作为有着悠久文化和道教历史的崂山,最应该观赏的,当属能体现这些特质的景区,比如宫殿和大量的石刻。然而我们却坚持选择北九水,一则是从众心理唆使,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不想麻烦当地的亲戚,因此导游只能由我来担任,而我又是2009年去过北九水的。
总共不到一天的时间,所游览景区也多为自然风貌,这就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对纯自然气息的向往。这也是我不关心那些来自庄子的各水的别名,对八水怀有成见的主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些景物就明晃晃摆在那里,自有更多、更有发言权的人去评述。本文实乃本人的日记,仅体现个人意识,并没有号召、总结、改变什么的目的。如与“正统”有偏差之处,还望海涵。
这是我第一次带着老人出游,从他们惊喜的神色里,我先是认定自己的决定是对的,随后又是自责。他们青壮年时,受累于家庭,出不去家门,而今,卸下重担又日渐变老,应该找机会领着老人出去走走。去远处太累,那就在距我老家不远的的周围景区走走——趁他们还能去。
有朋友也问过我,那么多关于景点资料,是怎么记住的。其实,只要有了载体(我凭借的只是照片),会牵扯出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只要学会留心身边的生活。感谢近一个时期以来关注我本系列博文的朋友,有你们的跟进,我写作的动力才强劲;更加感谢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我博客的朋友们,你们才是我努力从生活中找寻记忆珍宝的真正主因。(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