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行(05)【游记】

标签:
牟氏庄园牟二黑学堂教育理念实践水车雕塑旅游 |
分类: 跋山涉水_游记合集 |
栖霞行(05)
——牟氏庄园(05)
文/韦步峰
如果说牟氏庄园只知道以屯粮买地的方式攫取财富,是不完整的。在牟氏家族眼里,农业劳作和教育一样重要,而且牟氏庄园的教育完全是“以农为纲”。
——题记
牟氏庄园,一路“走”来。期间,我所见所感当然与来时有了截然不同,所听所想自然是从未有过的震惊和喟叹。牟氏庄园不仅仅是中国古典农村建筑的活化石,也不仅仅是几千年封建农业文化的浓缩精品,更重要的,这里还有令人称道的实用教育。
牟氏家族自牟国珑罢官后,一直秉承“耕读并举”的家风。在耕种之后,读书成为第一要务。牟墨林为方便家族子弟读书,出资兴建了栖霞第一个学堂――牟家学堂;牟氏家族还兴办过一处“振古小学”,但都遭破坏。
学堂采用四面围合的格局。北大厅及东西厢分别陈列最富中国文化内涵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庭院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对称园林的布局方式,中间是讲坛,讲坛中心放置“文鼎”( “文以载道,道亦为天”);鼎后正北是孔子塑像;四周还缀有象征琴棋书画的雕塑作品。
“文鼎”、孔子像及牟家学堂北大厅
庭院西北角的“书”
东厢的“官学”场景
北大厅的“天下第一砚”(仿制品)
“天下第一砚”(原件,存西厢)
文鼎及孔子像是学堂里司空见惯的,引起我注意的除了“天下第一砚”的宏大厚实,便有三处:
第一处是庭院西北角的“书”的雕塑。有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竟然还有《圣经》等国外著名经学典籍,看似很随意的“摆放”内中还有一种昭示,《史记》的“个头”最高,这是不是在说明牟家学堂在典籍教育中的宗旨呢!但显然这些雕塑不是原件,属于后期“填补”上去的,看不到原件,不能不说是天大的遗憾。
第二处是庭院里的两架水车。水车都能用,不少游人纷纷登车体验脚踏水车汲水的快感。一部是“凹槽式(自命名)”水车,凹槽汲水随脚踏方向升起放水;另一部是“竹筒式(亦自命名)”水车,转轮与汲水装置经由牵引转向,将竹筒里的水倒出完成汲水,这水车比西边那部省力,除了可以坐着脚踏,大轮带动小轮还是力学原理的呈现。我不禁佩服牟家学堂建造者的精妙理念了。这是不是当年学堂学子学以致用的实践基地,肯定也有讲解水车的使用和维修的课程吧?
第三处是学堂南大门。在牟氏庄园大门的设计理念里,门台高筑是一项特色,其实这也是古代中国居所的“通用意识”,大门台阶高是一种身份高贵的象征。牟家学堂的大门台子很高,需走上去迈过门槛再从另一侧走下台阶。大门上面的门楼古朴典雅,造有“屋脊六兽”。
“屋脊六兽”
它有以毒攻毒的避邪作用。从前端依次向后分别为“走投无路”、“帮子望月”、“随风打旗”、“为虎作伥”、“赶尽杀绝”及龙生的第八子“螭吻”(猛禽“鸱吻”)。
说到牟氏庄园的建筑,有几处留给我很深的印象。
1、深巷;2、虎皮墙(右侧彩色石头垒成的墙壁);3、甬道;4、小门
虎皮墙是于清同治年间砌成的。由于墙面用五色杂石砌成,色彩斑斓。当年庄主衷情自然,差使大批工匠,沿远近河道精选各类杂石,利用石头的自然形状和色泽,调动“写实”、“写意”手法,创作了这副古朴隽秀的图画长卷。墙下面的錾墙,历经百年风侵雨袭,墙体仍然平整如镜,石缝如丝,坚固如初。虎皮墙图案包括:
1、制钱莲花图:由制钱和莲花组成的图形,上方是一朵盛开的莲花,下方用13块规则石料组成了四枚大小均等、上下差叠的制钱,这是庄园主人的一种自我标榜,用以说明自己虽然腰缠万贯,却超凡脱俗。
2、“莲生贵子”图:反映了当时牟氏人的求子心态。
3、“花好月圆”图:这是一副梅花图案,在表现手法上大胆夸张,对人们表达着“花好月圆”的美好祝愿。
4、“大吉大利”图:这是一副雄鸡报晓的写意造型,反映了牟氏人对“大吉大利”的追求和祈祷。
虎皮墙的最南端,还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大乌龟。据说,谁发现了它,便可以长寿。
我是一眼就看出来了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