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与圣诞节【杂谈】

标签:
圣诞节耶稣中国人节日龙馊主意商业利益狂欢苹果杂谈 |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
中国人与圣诞节
文/韦步峰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中国是一个节日众多的国家,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其他跟节气有关的节日更是层出不穷。不同地区的人们相同的节日上的名称和风俗也是不一样的。应该说中国人面对的节日在世界上是最多的——中国人不缺少节日。
但这几年,在中国人看来莫名其妙的西方节日大量涌进国门,造成了一种煞有介事的“洋节效应”。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复活节等节日花样百出。这些节日的到来,有的很快就能被人理解,而且有着相对重要的借鉴意义,譬如“母亲节”和“父亲节”。在节日里,假借节日的名堂回家看望父母可以增进亲情,尽管是舶来的,但相对也是有意义的。然而有更多的洋节,中国人效法西方人来一个轰轰烈烈则很令人大为不解。
前些日子,我部门几个女孩子晚上潜入低年级一教室,结果被值班老师逮住,做了批评教育。我是第二天上班才听说此事的,当即让相关的班主任找这几名女生沟通一下,初衷就在于让她们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履行作为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而后我找到其中的三个人亲自询问当时的情况。三人对事实“供认不讳”,给我的理由是为了让她的朋友能有一个惊喜——去那间教室是为了悄悄送一张圣诞贺卡——我的心一沉。
众所周知,圣诞节跟西方的基督教有关。公元440年,由罗马教廷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确定12月25日为圣诞节。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中国是一个佛教占主导宗教意识的国家,在祭奠佛祖的同时再整出来一个纪念耶稣的节日,有些不伦不类。购买圣诞卡,圣诞树,圣诞玩具一时间成了前卫青年的时尚,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最重要的节日。节日是一种文化,跟民族和信仰有关。尽管基督教也在上个世纪传入我国,但受众极小,基督教在我国应该属于不成气候的宗教。怎么就能在全国掀起一股“圣诞热”了呢?不难发现:中国人过圣诞节跟信仰无关,更多的是跟最近几年商家的商业利益驱动下的市场炒作有关。
成了商家商业利益的“牺牲品”为何还这样乐此不彼,还有一种潜在的崇洋媚外意识在作祟。中国人对于“洋”的崇拜由来已久,在旧社会的关于“洋桶”、“洋铁”、“洋油”、“洋箱子”等的物品称谓里可见一斑,而这种意识靠名称的的延续毕竟透彻到骨子里,凡是与洋人有关的,都是时髦的,都是可以全力效仿的,还自命清高冠以“与世界接轨”的名堂。没有人愿意主动承认,因为它是潜意识。
中国人过中国节是天经地义的,在过外国的节日之前,中国的节日都“过”好了吗?粽子、饺子、元宵、月饼、腊八粥就是比巧克力和鲜花来的实在;大红灯笼、对联、爆竹、年糕、馄饨就是比火鸡、布丁、圣诞树看着亲切。璀璨的民俗文化里,蕴藏着极深的民族底蕴,将它们发扬光大,让民族精神永葆昌盛才是我们血液中的主流。过外国人的节日是我们不够强大的写照,是我们盲目与落后的体现,等到咱也强大了,外国人不也就热衷于中国的民族节日了吗?“这个可以有”,而且指日可待。
一年守一个大年夜也就是了,干嘛非要整一个苹果放在眼前,去揣想西方人的狂欢呢?中国人就要拿一个代表中国人精神面貌的骨气出来,让那些为了所谓的商业利益而不惜血本崇洋媚外借机大发横财的低智商商人的馊主意见鬼去吧,让西方的那些垃圾节日见耶稣去吧!
——耶稣死掉了,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