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校园枪击”事件带来的声音

(2007-04-19 09:13:23)
标签:

感悟随笔

美国校园枪击案

分类: 心语独白_散文随笔

    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4月16日上午发生恶性校园枪击案件。截至当日中午,33人死亡(包括自杀的凶手),29人受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枪击案。在事发一天之后,警方确认枪击者是韩国留学生,并非此前盛传的中国留学生。不过在此之前,一切详情都未披露的情况下,媒体已经自顾自地一片哗然。

“美国校园枪击”事件带来的声音

所有学生手举蜡烛为遇难者守夜

    在缺少具体信息的情况下,这就是一起枪击案。它最直接引起的议题就是,枪支管制。这个话题在美国已经争论多年,在中国人看来几乎不可理喻。以我们的思路惯性来看,既然校园枪击案、办公室枪击案接连不断,那当然要立刻禁枪。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公民持枪,保持对抗军队和警察的能力,这是一种基本权利,也是美国人珍视的传统,甚至可以拔高说是自由和民主的一种保证。这中间包含了对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不信任,对普通人的基本信任。这种价值观可以说是美国的立国之本,深入人心,很难撼动。虽然每逢枪击案都会讨论枪支管制(远非禁枪),但这么多年下来还是没有结果。

    这不是一个讲解美国价值观念的时刻。即使没有这些背景,美国人对其国内最重大的新闻,给予强烈密集的关注,抛出延展性的话题,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中国媒体也清一色做封面、挂头条,又是出于何种心态?巧合一般,同样是前天,河南平顶山煤矿发生爆炸,同样是33人,被困井下生死不明。这条新闻在中国的关注度远不及美国校园枪杀案,并非人命分贵贱,只是新闻分冷热。中国人对于矿难和它所能引发的话题,已经感到厌倦和疲劳;而美国似乎总能引起中国人的关注,美国校园枪杀案,更是提供了丰富新鲜的话题,可以自由发挥的争论空间。人们的新闻趣味说起来相当残忍,但是这趣味也并非不可分析。

    人们一度以为那个凶手是中国人。在事实无法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已经开始讨论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了。有些网友还要佩带上民族情感强做正义和光荣,认为这凶手杀得好,认为一个中国人杀了三十几个美国人,真是英雄。另外一些人正好相反,直接以个案推广到集体,认为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问题,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成问题,中国的教育成问题。这两种思路截然相反,体现的是中国人对自己和美国的两种极端态度,要么是恨美国人,要么是歧视自己。现在事实摆出来,不是中国人干的,但是撤消证据似乎也无法改变中国人的那两种极端心态,因为人们本来就是借题发挥。

    中国人的另外一个关注点,便是所谓美国的自由,到底是真是假,又甚至,自由真有那么好么?恐惧自由或求之不得而憎恨自由的人,听闻此案相当兴奋以为找到了证据——你看,美国的自由有什么好,校园里都出枪杀案!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证,还谈什么自由!然后当然也有人出来为美国辩论,说自己在美国时觉得很安全,并没有觉得街上随时有人准备开枪杀人;有人不厌其烦地论证,枪杀案和社会自由度之间虽然有联系,但是相当复杂,不能下断言,以枪杀案否定美国。辩论很快脱离案情本身,变成人们排队站立场的机会:对美国、对自由,你是什么态度?

    以上几乎可以概括中国人关注美国校园枪杀案件的角度和立场,其实和这场枪击案没有太大的关系,反映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心结。国家民族的话语、民主自由的争论总是如此强悍,束缚我们无法以纯净的人的姿态去同情这人的悲剧。美国校园枪杀案,死去33人,这是人的悲剧,是受害者的悲剧,也是凶手的悲剧。凶手辜负了自由,辜负了奠基在自由之下人对人的信任。这故事最核心的恐怖在于,某一个平日貌似普通的人,心中可能爆发难以理喻的罪恶和凶残。此案带来的失望和恐惧,对中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没有分别。在美国枪支太容易获得,这不是唯一关键的问题。人们需要了解凶手的动机和心理,需要了解更详尽的案情,才能判断是哪些地方出了错,社会能够承担哪些责任。在此之前,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唯一恰当的姿态便是哀悼。让死者安息。美国大学生和河南矿工一样,无辜的生命猝然离世,这事实让人悲伤。

   枪击案其实或多或少都隐藏着文化冲突的阴影。在两百多年历史中,美国因多族裔融合的相对成功而被喻为“大熔炉”,然而不同族群之交往和共处,很难完全避免冲突、矛盾和排斥。少数族裔因身处边缘、缺乏认同及沟通障碍所产生的巨大生理和心理压力,时常成为种种极端行为肇因。

    从文化传统看,美国民众普遍认为持枪之权利为公民权和州权的基本内容,亦是保卫自由和预防暴政之最后防线,因此宪法第二修正案确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既然所有国家都是带着全部传统——其中大部分很难以“善”、“恶”定性——而进入现代。如果尊重社会的自发演进,则我们必须承认一种传统和习俗,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更何况持枪已被视为宪法权利。另一方面,某些中国媒体主张枪支泛滥是美国过度强调自由之弊病,自然确有一定道理。

    但如以文化冲突视角来认识这一事件,则检讨一方原因是不全面的。弗州枪击案嫌疑人虽是韩国留学生,但近年关于中国留学生境外犯罪引发的形象危机亦正愈演愈烈,从赴日留学生之“季节性犯罪”,赴新留学生之杀害女友,赴澳留学生之绑架,赴加留学生之制售假证等等。因此我们同样需要反思与警惕,为何负笈求学的东亚学子,却成为刁滑冷血的罪犯?

    部分东亚留学生的戾气和行为失范正是许多东亚年轻人的通病。作为普遍转型社会结构失衡,社会规范失效,价值观念错位之后果,此种戾气和行为失范往往在留学生本国造成了逐年上升的低龄化犯罪、日趋恶化的校园生态及青少年道德感、善恶观的普遍缺失。一旦在文化冲突的助燃剂和西方自由放任大环境下,这种戾气和失范更可能一发不可收拾,酿成弗州枪击案这样的悲剧。即使这些年轻人留在本国而没有美国式的持枪自由,他们也注定将生活在日益开放和自由的现代化社会,如何保证他们成为一个好的公民?我想首先,更多尊重生命的人本教育,关于自由与责任的公民教育,关于伦理与责任的善德教育是很重要的。

    弗州枪击事件虽以最极端的面目出现,但其折射的社会问题,却是复杂而深刻的。面对这类事件,人们不得不承认:既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敌人,也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根治之道,我们需要持久而坚定的努力。但即使如此,为一个更好世界而不断反思,也许仍是我们所有人对逝者的最好悼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