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护林比植林更重要”,但是事实上,年年植林,年年植林之后,还是要年年植林。
三月份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举国上下都行动起来了,老百姓被组织起来,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拿着工具上了山,下了街道,去给大地增添绿的色彩,去完成上级下达的植树指标。我喜欢树,从小就对树有感情,小时候的村子里到处都是粗大的树木,那上面是我们的家园,那上面的知了是我们的伙伴,就连上面的马蜂都对我们亲密无间。值得回忆的有关树的回忆很多。听到单位组织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植树,尽管我们都有安排,但是星期天我们都到齐了,扛着工具挺进到大山的怀抱。
山,不高,但令不少人望而生畏;路,不远,呼吸新鲜的田野气息令人爽心悦目。我们的任务是把处理好的桃核和杏核埋在眼前的大山里。两人一组,一个挖窝一个下种。边劳动边攀援那时而缓时而陡的山坡,满身的汗水让身上的衣服发涩起来,越来越不舒服,但这些丝毫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除了劳动,我们还有观光的意识,许久呆在屋子里,眼看着泥土和石头交织的山坡毕竟萌发了欣喜。按照要求,我们刨地、下种。开始猛烈,耐心地剖开草皮,挖开泥土,埋上果核,有说有笑,满山遍野成了劳动的工场。
起初的耐心渐渐被投机取巧代替了。原来,我们渐渐发现,在山坡上到处都是被石块覆盖的“小平地”,因为平坦,所以能接住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块,将石块搬开,很容易发现这些“小平地”就是不知道何年何月挖出来的用来植树的树窝。刚开始的时候,以为自己找到了减少疲劳的妙着,我得意地笑。可是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悲哀:这些都是前几年别人挖的,但是,树呢?今天我们又挖一遍,是不是明年,还有人会寻思“树呢”呢?不觉慢下来,不觉泄气感觉顿生。耗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我们年年有地方种树?
我们当地的领导也跟我一样喜欢树,记得前几年大搞公路两旁造林活动,强大的政治任务面前,一些地方有条件的植上了树,没有条件的也“创造条件”植上了树,公路两边都是绿荫葱葱,路边的农田成了树的乐园。这些速生杨格外的卖力气,没几天的感觉就是茶杯口粗了,漫步在这林荫环绕的路面的确是倍感舒适,那炎热的太阳光被阻挡,那炙烤人面的风被阻拦,一股股清新拂面。每当路过,心生好感,如此这般,牺牲点农田也算不了什么,毕竟是美化了环境,毕竟是营造了一篇葱郁。
但是,有些地方疏于管理,路边的杨树林遭了虫灾,那些本应该宽厚肥大的杨树叶子被害虫吃的精光,只留下蜘蛛网一样的躯体直挺挺地擎着,看了让人心焦。本是绿的颜色成了黄色和灰色的伤感,二三十米宽的林带荒废至此令人痛心。也许有关领导的心思在于植树,护林那是另外一回事,整天的政务缠身就已经够他们遭罪的了,哪有什么心思管理这些不会说话的树木呢?于是,第二年三月,忽然间在红头文件上发现了“植树”字眼儿,头脑里马上浮现出今后的工作安排,找来管林业的主管一顿布置:要把这项工作搞好,确保完成上级任务……然后,在人们植树造林的时候,找来记者或者本单位专门负责新闻报道的干事,一阵拍摄,于是有了“**地方火热造林,树木覆盖率达到**”的报道……
想着,我不觉放下镐头,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眼看着满山遍野的劳动的人群,我顿感惆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