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我爱宝宝 |
大多数时候我是一个辅助者。我倾听女儿的表达,看她专注地游戏,按照她的思路陪她玩耍,在游戏中“听她的安排”,说她让我说的话,配合她,辅助她。比如,我们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她让我扮演爸爸,她扮演妈妈,用被子和枕头搭家。她说:“爸爸,快来帮帮我呀,搭家可是很累的活儿呢!”于是,我按照她的“吩咐”,把枕头、被子放在她想放的地方;在她因为枕头搭成的“墙”总是倒而急躁欲哭的时候,帮她把“墙”重新搭好;在她的“指挥”下,挎着篮子去“买菜”。一方面,我觉得这样能锻炼她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动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小鹿确实是个思维活跃的孩子,她发自内心地希望在游戏中占据主导地位,我想发展她的天性。
然而,有时候我特别希望她听我的。比如,我让她洗漱的时候,我想教她背一首诗、画一个太阳的时候。但是,这些时候她往往不太配合,我得想办法让这些内容变得有趣起来。有一次,我为了让她洗脸,编了一个“小妹妹不洗脸”的故事:“有个小妹妹不爱洗脸,脸蛋黑黑的。妈妈看到了,说:这是哪里来的黑煤块?不是我的女儿!爸爸看见了,说:这是哪里来的小黑狗?不是我的女儿!姥姥看见了,说:这是哪里来的黑兔子,不是我的孙女!姥爷看见了,说:这是哪里来的黑丫头?不是我的孙女!……”她很爱听,于是乖乖地洗了脸。
但是,当孩子的“引导者”并不总是很顺利的。有时候我不得不借助“恐惧诉求”。比如,她不肯洗脚的时候,我编了一个“小弟弟不洗脚,脚最终烂掉了”的故事,很奏效,她乖乖地洗脚了;她不肯睡觉的时候,我编了一个“不睡觉会变笨、变丑、变矮”的故事,她听后难过得哭了,躺下来在伤心中入睡……这些故事让孩子感到害怕,于是顺从了大人的意志,大人的目的达到了,可是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当然,在编这些“可怕”的故事之前,我尝试过多次跟她说:“不洗脚很脏,很臭,大家不喜欢你,要做讲卫生的好孩子”;“不睡觉就不能长大,精力不充足,幼儿园都要睡午觉,要养成好习惯”;等等。但是,这些苦口婆心的讲道理的话显然没有“可怕的故事”来得管用。是的,我也尝试过“夸奖法”:“小鹿最聪明、最漂亮了,聪明漂亮的小孩都喜欢洗脚,洗完了脚丫香香的,大家都喜欢你!”同样地,这些夸奖的话也不起作用。
有时候我也试图在游戏中充当“引导者”,以便“寓教于乐”。我和小鹿玩开玩具店的游戏时,我给她几张扑克牌当钱,又给了她一张卡片当信用卡。我扮演售货员,她扮演买玩具的小朋友。一辆玩具小汽车卖八块钱,她手中没有写着数字“8”的扑克牌了,我试图告诉她给我一张“6”,两张“1”,这样也是八块钱。她的小脑袋瓜显然还转不过弯来。三番两次之后,她急了,拿出卡片说:“我刷卡!”我当时就被逗乐了,告诉她:“玩具店的刷卡机坏了,只能付现金——也就是钱!”小鹿无可奈何,只好听从我的安排。
也许,绝对的“辅助者”和“引导者”都不是父母适宜的角色。长大是一个悠长、自然的过程,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天赋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具有独特个性的原因。我亲爱的小孩,你慢慢长大吧,你就是你,独一无二!
201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