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美学的“和谐之美”

(2023-06-01 02:45:32)
标签:

美学

孔夫子

儒家美学

分类: 天下书屋

儒家美学的“和谐之美”



  影响中国文化深远的儒家思想,在美学方面特别推崇“和谐之美”,孔夫子在《论语》中有大量讨论彼此对立范畴之间的和谐关系。


  比如: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

  

  《韶》传说是舜时代的乐曲,《武》传说是周武王时代的音乐,孔夫子认为《韶》这个乐曲旋律美,内容也好极了,《武》这个乐曲旋律美,但是内容还不够好。留给我们中国一个成语“尽善尽美”。


   比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夫子认为,质朴多于文采,显得就很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显得很虚伪,浮夸,他认为质朴和文采配合的恰当,才是君子,所以“文质彬彬”也是儒家特别推崇的君子气质。


  再比如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达快乐与悲伤都不要太过分,按照这个标准看我最喜欢的中国两位大词人,苏东坡的作品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而李后主的作品就是,哀而过伤,永远也化不开那“一江春水向动流”的“愁”。


  儒家这种“和”的美学思想,是认为艺术情感的表现要受到“礼”的节制,这个“礼”是特指的,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礼仪、礼貌,他指的就是“周礼”,周公旦创立了一整套氏族部落型国家的习惯法。儒家认为艺术是有社会教化作用的,要在现实生活中,促进人们伦理上的和谐。


  这种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也好,对中国人的审美也好,都影响非常大,中国的古典美学中有许多矛盾对立的概念,比如“阴阳”、“有无”、“形神”、“虚实”、“刚柔”等等,它们是矛盾的结构,但是中国文化不是强调它们对立排斥和冲突的一面,而是强调彼此之间的渗透和协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