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识于世界,问兴亡与历史。
大家好,今天是2022年11月19日,我们《乌克兰两千年》系列推出第70集,聊一下战后苏联文化政策和意识形态的收紧。我们视频结束后也为大家链接了一本和乌克兰历史有关的书籍,欢迎感兴趣朋友选购。
上一集我们提到
卡冈诺维奇重返乌克兰执政,他带着斯大林给他的新的使命,重新强化莫斯科方面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乌克兰作家协会的领导者,新古典主义诗人马克西姆·雷利斯基首先成为被整肃的对象,他被指控为民族主义者,1947年被撤职。

尽管很快赫鲁晓夫重新夺回了乌克兰的领导权,卡冈诺维奇又被召回了莫斯科,但是对乌克兰文化界的迫害并没有结束。掌管全苏联意识形态大权的是安德烈·日丹诺夫。从1934年到1948年,他执掌苏联意识形态14年之久,对于塑造斯大林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一度是仅次于斯大林的二号人物,苏联时代的“文化沙皇”,他的儿子娶了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所以他成了斯大林的亲家,后来双方儿女离婚。日丹诺夫晚年失宠,很神秘的死亡。
日丹诺夫在全苏联范围内发起运动,把许多作家和艺术家都扣上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不纯”、“向西方献媚”这样的大帽子,俄罗斯讽刺作家米哈伊尔·左琴科被批判,他的作品不能出版,只能从事翻译工作,乌克兰讽刺作家奥斯塔普·维什尼亚也被打倒,思想文化界一片肃杀的氛围。
日丹诺夫给作家和艺术家们规定,苏联的艺术作品只能表现一种冲突:就是好和更好之间的冲突。审查范围从作家扩大到音乐家、历史学家等群体。
这种文化政策在乌克兰是以打击“民族主义”的名义进行的,1951年达到了顶峰,这一年,苏联《真理报》对乌克兰杰出的诗人弗拉基米尔·索休拉1944年战争期间写的《热爱乌克兰》进行了批判,当局要强化对从前德国占领区的控制,因此那些曾经有助于动员乌克兰爱国主义的作品都被贴上了民族主义的标签。
这种文化政策虽然严酷,但是也无法扼杀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反抗。欲知后事,我们下集再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