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嵩焘的外交智慧

(2022-09-20 03:47:27)
标签:

郭嵩焘

独醒之累

我的读书笔记

分类: 天下书屋
郭嵩焘的外交智慧

 求知识于世界,问兴亡与历史

  大家好,今天是2022年8月6日,今天下午首次尝试了一次直播,我也不太会操作,感谢大家的支持。今晚我想继续用短视频的方式和大家分享一点孟泽先生写的这本《独醒之累》,聊一聊郭嵩焘的外交智慧。这本书也是我旅途中一直在读的著作。

  郭嵩焘这个人算得上中国晚清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早在他担任首任驻英国公使之前,出任广东巡抚期间,就在外交方面表现的非常出色。

  广东是中国最早产生外交纠纷的地方,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45岁的郭嵩焘出任了广东巡抚。他给自己定下的办事原则就是,有约必尊,有令必行,对洋人和国人一视同仁,讲道理。

  比如说,他到任不久,就有英国领事发来照会,英国洋行被香山地区某人骗了20多万两银钱,广东地方政府敷衍塞责,搞了3年没有结果,郭嵩焘到任10天把事情查清楚解决,英国方面对此非常感谢。还比如说,广东某位绅士,替政府出面,帮助从美国旗昌洋行借款了几十万捐输银,从咸丰八年到同治二年,这么长时间没有归还,这都是前任不负责任,郭嵩焘也给解决了。再比如说,同治三年,郭嵩焘奉命在广州办理和荷兰人的换约,郭嵩焘发现对方的条约不是原本,而是抄本,只有洋文本,没有汉文版本,郭嵩焘遵照国际惯例与荷兰使者激烈争执,三个月后,荷兰使者表示歉意,认可郭嵩焘的要求,因为以前中国官员这方面不严谨,所以他们也没有做。

  通过这些案例,你也可以看出来的,当时清朝的朝廷官员,没有什么契约精神,签约就是为了应付过去,本来就没有什么认真执行的精神,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契约更多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欺凌,比如卖身契、借契,在熟人社会中,人如果不照面,契约就是一张废纸,只有被逼无奈,或者有一天双方地位发生变化,契约才有可能被执行。

  清朝它在中国古代王朝中最特别的地方是它遭遇了现代性,它没有理性国家中的权责意识,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条约是被迫签署的,另一方面也是根本没把对方和条约这种东西当回事。没什么契约精神。你从清朝在处理外交和条约问题中许多马虎和势利眼行为中能看出来这种外交态度问题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这本《独醒之类》对此有一段总结写的很好,我这里也给大家读一下:“近代外交关系中的条约,确实充满屈辱。但从另一种角度看,屈辱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感受,是虚的,条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实质所在的。近代西方进入中国,所需要的显然不是你的屈辱感受,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基于特定世界观价值观的相互认同。不懂得这一点,为了虚荣而不去考量实际利益,不按照实际利益的目标去确定洋务的方向和方式,结果常常是虚荣和尊严也不得不一起赔上。

  即使在今天,当一个民族过分沉溺于历史的屈辱感中,现实交往更多受制于夸张的虚荣、莫名其妙的骄傲和基于意识形态的所谓尊严,而不能以现实的利害考量和理性安排为了作为国际关系的首要目标时,其结果也难免如此。在理性的由现实主义逻辑所支配的国际关系中,超越恩怨的而不是在恩怨中难以自拔,常常是强者的表征。”

  我觉得这段话写的非常好,也是我自己特别想表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