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一次听林清玄先生的讲座

(2019-01-23 23:31:21)
标签:

林清玄

台湾

清华大学

作家

分类: 雕刻时光

回忆一次听林清玄先生的讲座

 

  今天突然看到新闻消息说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去世了。印象中这位台湾作家仙风道骨,不想天不假年,竟然走的如此突然。

  这让我翻出照片,想起2010年一次与林先生的交流。当时是在清华大学时代论坛,林清玄先生来做主题演讲,那次演讲让我印象深刻。林先生开场就那自己的形象开玩笑,说很多人见到他都会觉得很像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面的火云邪神。

  林先生那天还提到了他的名字的来历,他说自己出生的时候很奇怪竟然不哭,父亲觉得这个孩子这么奇怪,竟然不哭于是想给他按照清字辈起名林清怪,哥哥觉得这个不好听,起名叫林清奇,结果报户口的时候那个台湾警察正好看一本武侠小说里面有一个清玄道人,于是建议他叫林清玄,也就有了这个人们觉得非常好听的名字。

  虽然是一位文学家,那天林先生提文学的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他分享了自己修习佛法,对禅趣的理解。这也很符合林先生文章的那份独特的禅意,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写过的那篇《浮生若茶》,他自己也调侃说,这篇文章有名很多茶楼都用了不过也没人支付他版权,据说内地一个教育官员说他的文章好,选入了中学课文,他问为什么好,官员说他思想没什么危害。

 

    林先生分享了三个小故事,是自己从生活中感悟的禅意,一个是他自己在山上修行,感觉自己修行的不错,下山时候碰到一个瓜摊,但是摊位的主人不在,来买瓜的人居然把他当成了店家问他瓜多少钱?他当时觉得非常讶异,心想你难道没有看出来我是一个修行过的人吗?怎么会像卖瓜的,不过进而他突然领悟,觉得修行并不是让一个人异于常人,而是同于常人。

 

  第二个小故事是,他说看到许多大人在哪里掉佛像,一个小男孩儿在那里挖鼻孔,小男孩儿突然说这个佛像雕刻的不好,大人们很生气让他不要胡说,问他哪里不好?小孩子说:这个佛像自己的手指太粗,鼻孔太小,自己不能给自己挖鼻孔所以雕刻的不好。林先生觉得这个不经意的问答之间也表露出一份禅趣。

 

  第三个小故事是,一个妈妈在那里拜佛,嘴里不断地粘着阿弥陀佛,外面有叫卖槟榔的,孩子忍不住要去买,妈妈很不高兴说,现在拜佛呢,孩子说:妈妈你晚一点拜佛,佛也不会走,你要是出去买的晚了,买槟榔的就走了。听到这里全场都会心一笑。

 

  我想想距离那里讲座已经过去了9年多的时间了,我竟然对林清玄先生的这堂课还是印象深刻,可能很多人生的大道理都忘记了,就记得他讲过的这几个小故事,于平时之中感悟很多。那天演讲结束,我现场有机会和林先生交流,提过一个问题,林先生也给了我热情的解答与认可,我还后来从清华大学的讲座记录中把这段问答摘录下来做一个收藏纪念。

 

  这是我和林先生唯一的一次交流,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他是一位作家,也是我们红尘中一位修行者,感谢他留下的那些美好文章,也用这篇回忆做为我的一点悼念。

 

(1)       林清玄《参禅悟道品人生》
2010年10月24日 清华大学时代论坛
佛祖释迦牟尼曾以拈花一笑找到大智慧的衣钵传人,六祖慧能在菩提无树,明镜非台中顿悟禅机,他们并没有多说什么,我资质愚钝,也请林先生用语言点化一二,佛祖菩提树下感悟四圣谛、十二因缘,立地成佛开悟后曾说过:“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我23岁那年初问此言,冥冥中有一种感动,佛祖好像在说我们人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能立身成佛,可是我不懂,怎么样才能舍妄想不执著?在场的这么多年轻人,哪个不是野心勃勃、雄心壮志,在追寻成功、财富、金钱、地位、名誉,还有房子,您三十岁前得到的,却可能是许多人一生孜孜以求,梦寐渴求的,佛家讲”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有一天我想到,难的不是”归于平淡“,是如何“绚烂之极”,“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有此一问,想请林先生分享一下,如何不损梵行,不愧天道,立身于滚滚红尘之中呢?
 
林清玄:下次我如果没有来,可以请他上来。我刚刚不断的拈花你没看见吗?拈花微笑这是很好的公案,就是在释迦牟尼放在拈花,释迦尊者就微笑。其实你进入那个觉察,当你在很敏锐状态的时候,你可以接收到一些超乎语言,超乎意识,超乎想象的东西,那个时候佛该会一个拈花,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要拈花才会有微笑,因为如果从长远的历史观,就是长远的时空看起来,那个拈花微笑不是偶然的,就是从长远的关照,这是必然的,只有在那一刻,也只有在那个时空,一个人拈花另外一个人微笑,我们现在的时空可能是不同的拈花,有不同的微笑。就好象有一天走在峨嵋山看着穿牛仔裤的普贤菩萨你可能不认识,所以你要准备好那种状态,在某一刻开悟。在禅宗的历史上,小悟数百回大悟几十回,一悟彻悟,一般的众生也不要期待那么高,每天只有一个小悟,几个月有一个大的悟那就已经很好了。第二个问题关于人是不是应该达到那个绚烂才会觉悟,得到开放,因为我们在历史上读到像释迦牟尼佛是王子,达摩祖师也是王子,查理王子也是王子,但是他不一定得到开悟。像平凡的人也会悟,像玄奘法师。我记得有一次我读玄奘的传记,读到最后我痛哭流涕,为什么?因为他从印度要回来的时候,两个印度最大的国王送他,一个叫做戒日王王,一个叫做鸠摩王送他回大唐,两个国王说你一去千里迢迢你需要什么吗?戒日王说我可以给你很多财宝;鸠摩罗王,说我可以送给你很多的侍者侍从,保护你回大唐。结果玄奘只要了两个东西,一个就是一匹大象,因为中途要走很长的路,特别是要过河,人没有办法过河,可是相象可以渡河。然后跟国王要了一件雨衣因为可能下雨,我读到这里痛哭流涕,这个人实在是了不起了,给他一个大象一件雨衣。他是在那么穷苦的环境里面长大,他从小就出家,爸爸妈妈很早就去世,可是他最后可以世间的繁华一无留恋,然后他穿着雨衣骑着大象就回到大唐。就启示我们不一定要做王子,一切众生只有如来智慧,只因妄想执着,一切众生不包括那些很有钱的,很穷的,长的很漂亮的,长的丑怪的,各种各样的人只要你可以开启智慧你就会进入如来的世界。你对这个世间保持一个很好的关照,你很快的就可以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这是我的回答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