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漂一族的爱情碎梦——《后来的我们》

(2018-05-12 00:57:27)
标签:

后来的我们

刘若英

电影

北漂

分类: 天堂电影院
北漂一族的爱情碎梦——《后来的我们》
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
后来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刘如英《后来》

刘若英这首《后来》在2000年开始流行的时候正是1980年一代的大学时光,18年后又是新一代人的青春怀旧时光,她拍了这部《后来的我们》给这代人的爱情故事,只是在这段蹉跎岁月哀婉的爱情故事背后,还加上了一个关键词“北漂”。电影里面让人回忆起北漂过的时光。
北漂一族的爱情碎梦——《后来的我们》我当这部电影是拍给我,仿佛就是当初的生活。故乡的黑土地,冰天雪地和年总是在一起。电影开始于2007年春节回家的归途。年与回家与中国人的文化血脉相连,只是故乡越来越难回的家,春运是漫长痛苦的征途,还记得每年回乡买票的不容易,从绿皮火车到高铁,不变还是那份拥挤。
故乡已经承载不了年轻一代的梦想,黑土地是大批的年轻一代的逃离,曾经闯关东带来的人才流入有过的开发繁荣,如今只有故土的落寞,大批精英纷纷逃离,只是老一辈如电影中田壮壮饰演的父亲,坚守者故乡的小店,度过残念,他们远远跟不上这个时代,连一个电视的遥控器学会都如此的艰难,只是那份亲情,寄托在粘豆包上,年年盼望。一起陪我看电影的姑娘问我,什么是豆包,我自己想想都久违那个味道。

城市是能承载梦想的地方吗?大学毕业就失业,如今已经成了成了常态,大批的大学生沦为蜗居蚁族,逼仄的住宅环境,无数的隔断间,自强不息的梦想与现实的叫床声交织在帝都的犄角旮旯。
北漂一族的爱情碎梦——《后来的我们》
电影中方小晓代表着社会底层的青年,找法学博士被对方家长嫌弃,找处长被对方玩弄,她这样底层女孩儿的北漂梦是一套房子,也是一种依靠和安全感,青春是唯一的资本,学历与文化成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鸿沟和障碍,失恋成为一种常态,现实没有灰姑娘的故事。但是林见清这样的大学生又如何,从中关村一个小摊位奋斗,但是比较没有成为京东的刘强东,曾经自信满满坚持梦乡的兄弟终究回去考了公务员,这还算是有关系能安排的,他死守与城市,沦落到街头卖盗版碟。越来越势利眼的同学聚会上,他也是囊中羞涩,屈辱万分。看似学历不同的两个人,实际上生活的境遇确实一样,个体改变命运之艰难也是北漂一族都能感同身受的。

巨大的生存压力,让爱情这种很精神层面的东西必须面对现实的考验,短暂幸福的甜蜜取代不了是发展过程中一次次的受挫的打击。记得当年看过一本《蚁族》的调查报告,这个群体再穷,也要能上网,林见清消沉在游戏的世界里面,日渐颓废,也让方小晓终究丧失了希望,分手也就成了必然的选项。
北漂一族的爱情碎梦——《后来的我们》
在北京五道口到中关村,无数的人群,几所名校的内外,仿佛每天都在上演着类似的故事,刚刚走出校门,雄心勃勃还有一番梦想,在中关村的车库咖啡开始创业的计划,现实多次碰壁,微薄的资金消耗殆尽,让生存与爱情同时经历考验。电影中属于未来的现实是暗淡的黑白色,属于过去的记忆,充满温暖的色彩,父亲是不变的守候,当他有一天逝去,你才发现,那个唯一心里寄托的远方的家也不存在了,时光终究把每个人变得到处都像是异乡人。从别后,忆相逢,互联网时代是这代人能够唯一有机会改变命运的稻草,少数的成功者奋斗到了车和房,如同电影中的林见清,也有人更多只是浩瀚的北京中一个夜晚闪烁离开的北京。
如果说刘若英的《后来》是给这代人青春爱情的情感挽曲,那么汪峰的《北京,北京》是写个这个无根的“漂一代”的打祭歌。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
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
我似乎听到了它烛骨般的心跳
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 也在这儿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在这里失去
北京 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