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新觉罗·伊里布:从反抗英国到忽悠皇帝

(2016-10-01 14:40:22)
标签:

爱新觉罗·伊里布

鸦片战争

道光皇帝

浙江

历史

分类: 天下书屋
爱新觉罗·伊里布:从反抗英国到忽悠皇帝爱新觉罗·伊里布(1772—1843年),清朝宗室、大臣,字莘农,满洲镶黄旗人,议政大臣巩阿岱六世孙,宗社党首领良弼的祖父,签署《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早年历任通判、知府、知州、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以及陕西、山东、云南巡抚。

1840年,鸦片战争开打的时候,伊里布刚刚被从云贵总督调任两江总督,这位被后世当成“投降派”代表的代表人物,一开始也和琦善一样积极主战。在1840年7月,当天发现“夷船”敌情的时候,虽然也搞不大清楚具体怎么回事,但是还是做了积极的军事部署。7月17日,当他知道定海失陷,镇海危机的时候,他也意识到局势比较严重,马上调兵增援,加强战备。8月12日,他被道光任命为钦差大臣,主持浙江军务,8月23日,第一时间抵达宁波。这段时间,伊里布不但坚决主战,而且表现的比一般清朝官僚都有效率,一有情报,马上安排军情部署。短时间内能调集苏皖赣三省10900士兵增援江苏各个口岸,其数量超越沿海任何一个省份。

伊里布作为满清贵胄,不但家族背景显赫,更是科班二甲进士出身,这在满人中是非常少见的。这个人一生的官场生涯,四分之三是在云南度过,搞定少数民族问题非常出色,但是此“夷”非彼“夷”,他在浙江接到的命令是渡海作战,收复定海。

从舟山本岛到大陆的镇海,不过30公里,算不上什么远洋作战,但是对于天朝大军来说却是很难逾越的。伊里布到镇海,这里已经集结了3000水师,2000多陆军,但是根据情报据说英军有30多艘战舰,七八千人,伊里布也没敢轻举妄动。8月4日,伊里布就曾给道光去过一份奏章,他提出了一个调集闽粤两省水师北上,加上苏浙两省,四省大军进剿的方针。不要说闽粤承受着英军巨大的压力,无力北调,就是北调,路上也很容易被英军伏击,伊里布的奏折没有以加急发出,而是普通快递,到道光皇帝手里已经是8月23日。道光皇帝也看出来了问题,严词责怪。

伊里布的算盘是很清楚的,拖延时间一方面多准备,四省联军攻定海,就算失败也是四省的责任,不是他个人的责任,正在伊里布一筹莫展的时候,8月25日道光皇帝又来了旨意,时间上给了收复定海宽限,从中可以看出来朝廷有和“英夷”缓和的迹象。琦善正和英国人在天津谈判,伊里布擅自做主张把进攻定海的命令改成了严密防守内地,浙江的和平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就在这个和局刚刚形成,有出了一件事情,英军陆军上尉安突德在定海测绘地图的时候被乡民抓住了。此外,清军还俘虏了8名孟加拉人,一艘失事的英国运输船29人,包括3名军官和一名英国妇女。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要求放人,伊里布觉得是一个机会,提出拿战俘换定海。双方你来我往反复照会。9月28日,懿律和义律从北边返回舟山,结果发现当地的英军正处于水土不服的疫病之中,从1840年7月13日到12月31日,英军住院人数达到了5329人,死亡448人,这个死亡人数是两年来鸦片战争的5倍还多,1841年1月,英军在舟山驻军1762人,平均每人住院3次以上。疫病让他们决定放弃舟山,但是还是希望借助舟山敲竹杠一笔。

双方最后谈成了一个浙江停战协定,把道光皇帝批准的战俘换失地计划变成了双方互相不进攻,在琦善谈判之前,等于承认了英国对舟山的合法占领。在谈判的过程中他派出了自己的家仆张喜去照会,一个好无官无地位的小人物,在历史上有着让人吃惊的表演。他留下了两部记录自己交涉活动的著作——《探夷说帖》和《抚夷日记》。他亲自见了义律等人,登上了英军战舰。就这样浙江停战成了伊里布的杰作,他以“臣子”的身份,巧妙的改变了道光圣旨的任务,避免了毫无胜利希望的武装收复定海,无需进攻,也无需放手,一个前敌指挥,军事统帅,安心的等着,把压力转到广东琦善那边去了。一个成熟的天朝官僚。

伊里布比起其他官僚说大话,只报事实的一方面,他把自己和英国的照会与英国的回复都一一奏报给了道光,等于把难题不断交到上面,他隐瞒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明明知道军事上绝无胜利的希望,但是他就是不说出来。这也让朝廷不能第一时间了解真实的敌情。

1840年11月15日,懿律率领英军南下广东,伊里布以为送了一口气,却反而成了官场士子同僚们的众矢之的,对他不去收复舟山,口诛笔伐,特别是他的下属,江苏巡抚裕谦也义愤填膺的跑出来指责浙江事务。慢慢的舆论把伊里布的命运推到了琦善广东谈判结果上来,因为谈不好,还是要进兵。这种情况下,伊里布的计谋已经不是对付英国人,而是忽悠道光皇帝了。他不停的上奏折讲述用兵方略,又不停得提出附加条件,延宕时日,迟迟不发动进攻。他大张旗鼓的造船铸炮,作出要进攻的架势,实际上始终不敢说出内心避战的念头。这些小动作让同僚和道光都看出来了,1841年1月28日,道光皇帝下旨免去他钦差大臣的差事,任命主战最力的江苏巡抚裕谦接任钦差。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1841年2月7日,伊里布收到了琦善的六百里飞咨,说英军将归还舟山,他闻讯大喜。准备去舟山找英军交涉,战俘换失地。2月20日,他突然收到裕谦接替他的消息,知道自己已经失宠了,新大臣对老上司很不客气,战俘也暂时不能放。这种情况下,伊里布一反常规,不等新大臣来,抓紧收复舟山的交涉,要不然一切心血都给了裕谦了。2月22日,还是没有谈下来,伊里布兵行险招,决定派遣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总兵率军3000人押解部分战俘去收复舟山。他为了挽回道光的信任,破釜沉舟,放手一搏了。
爱新觉罗·伊里布:从反抗英国到忽悠皇帝
镇海总兵 葛云飞
实际执行起来,整个收复过程非常滑稽。2月23日晚上,伊里布的家仆张喜和英国人雄辩,如果英国人再不交出舟山,就杀了安突德等人,大军开战。就在这个时候安德突已经驾着小舟回来了,过后,两名清军下级军官赶到,说安德突被英军劫持走了,清朝大军还没有赶到。张喜瞬间成了孤身求情的乞儿,没有之前自信满满的军事后盾了。24日下午,英军决定撤离舟山,而清军接收舟山的只有张喜和两名军官三个人,要四处拜托熟人看守城门和仓库。25日,英军登船南下,26日,清军葛云飞部才收回舟山。

伊里布就这样收复了舟山,他接下来给道光皇帝上奏章,声情并茂的胡编了一套自己的进攻计划以及如何收复舟山的。一场本来抢功的把戏,被说得自己很勇于担当责任,一场本来滑稽的丑剧,被描写成堂皇气派的正剧,而且他这次没有再附英国人的照会文件。当这封胡编情节的奏折递交到道光的时候,反而让道光觉得如果伊里布早点及时按照自己的旨意进兵,早就收复舟山,剿灭夷人了,在广东战场不断传来失利消息的时候,伊里布居然让一股本来可以全歼的“丑类”滑脚而逃,这让道光皇帝更为恼火,直接隔除伊里布协办大学士,拔去双眼花翎,暂留两江总督,革职留任,八年无过,方准开复,以观后效。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伊里布是很早觉悟到天朝是打不过英国的,他从主战的热情转成了主张妥协。在天朝上下一片主战的氛围中,他这种想法本身就是罪过。对侵略者应该誓死抵抗,这是一个道德层面完全正确的选择,但是在政治层面,如果正义的战争不可能取胜,选择妥协,避免无谓的牺牲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伊里布消极避战有合理性,但是他的动机不是出于国家民族利益,而是出于保全个人权位,不愿意承担恶果。他没有拼死一奏,如实说明敌我双方真实的军事实力差距。

伊里布和许多天朝大吏一样,在对付侵略者方面乏善可陈,在忽悠皇帝方面却有着熟练的才华。比起很多官僚,他一开始对道光皇帝还是诚实的奏报的,在道光一道道严旨催逼他去打一场绝无胜算的战争的时候,他的奏折越来越言不由衷,最后竟然胡编乱造,谎话连篇。粉饰太平的官场,臣子开始欺君,专制帝国的独裁者也助长了这种风气。鸦片战争中很多清朝官吏都遵循了伊里布的套路,区别是,许多人都是真的打了败仗才倾心妥协的,而伊里布提前发现打不过的。

最后说说伊里布的命运,革职8个月后,伊里布又得到了重用,协助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战后他又以钦差的身份被派到广州处理战后事宜,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他忧悴而死,终年71岁,死后得了个太子太保的荣誉头衔。后世人不了解就这些具体的历史细节,把他和琦善都当成投降派来吗,实际都是天朝体制下一些和皇帝一样平庸的人,做了那个时代有局限性的选择。

爱新觉罗·伊里布:从反抗英国到忽悠皇帝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